研学游的“火”与“乱”
- 编辑: 高原
- 来源: 法制日报
- 点击: 199760
时间: 2023-07-24 15:54:22
此前被疫情困住的研学旅行,在今年这个暑假,得到了集中释放。
去哪儿网大数据显示,今年6月,研学游产品销量环比增长4倍。截至6月23日,暑期室内博物馆门票预订量环比上涨324%,全国海洋馆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412%。
不过,在市场日渐火热的同时,部分研学游存在的价格不透明、行程设计“缺学少研”、从业人员资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也屡屡被曝光。
乱象背后的症结在哪儿,研学旅行火爆的同时,又该如何保量又保质?
高校游变门口拍照
“打着名校研学的旗号宣传,结果却被临时告知进不去。”辽宁的一位家长郑璐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抱怨。
从5月份起,郑璐就开始关注北京的研学团信息,除了故宫、颐和园等地,孩子一直想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参观,有北京的朋友告诉郑璐当时只有校友才能预约进校,这让郑璐有些失望。
6月底,朋友给郑璐发过来一张截图,上面写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发布关于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的通知。”果然,郑璐再看研学团的广告信息,几乎都增加了“高校游”这一项,而同样内容的团费也从之前的5980变成6980。
“为了让孩子能进名校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激励他学习,多1000元也值了。”郑璐说。她介绍,当时机构的宣传页面显示,高校游一项,学生将进入校园参观,了解专业学科设置及校园生活,晚间还会有一场状元见面会,学生将和北大校友见面,分享成长经历,开展思想交流。
可等孩子到了北京,甚至已经到了北京大学的门口,却被告知由于预约已满不能进校,最后给孩子在学校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多出的1000元就是为了在校门口打个卡。”郑璐越想越生气。
在社交媒体上,对研学团的吐槽更是比比皆是。
有人发文称,有的项目将清华、北大的校门照片放置在宣传首页,仔细阅读介绍才发现,所谓的清华研学实际上是带领学生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这家博物馆位于清华校园外,普通游客付20元购买门票便可预约参观。
很多开设“清北研学夏令营”的研学机构提供的行程单显示,这些“清北营”往往长达五六天,内含故宫、水立方等热门景点游览和大量学习分享活动,但与“清北”相关的游览内容大多仅安排半天或几个小时。
部分研学机构为打消家长的顾虑,在行程单上对清华大学、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热门景点都标注了“保进”,有工作人员用“内部预约”“内部渠道”“保证进入”打着包票,还有机构表示正规渠道“难进”,但“有可靠的黄牛”。
据了解,由于高校预约入校有人员限制,从中还催生了倒卖“门票”的行为,而高校在恢复预约后也开始调整预约规定。
7月7日,北京大学保卫部发布了一则违规情况通报称,7月5日,工作发现,一支名为“狼爸部落”的校外研学团队,通过联系校内人员、借用账号在树洞平台发布预约求助信息等方式拆分预约,由多名校内师生预约入校。校方决定关闭或暂停该团队校内人员的预约入校权限。
清华大学也发文规定,参观人员须按照规定路线在规定区域内进行参观,参观人员所乘坐的各类车辆禁止入校,非开放区域和校内教学办公楼宇不对参观人员开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现在许多研学项目的主体是旅行机构。旅行机构在教育方面无法实现专业性,很多只是带着孩子实行‘打卡式研学’,很难真正发挥教育作用。”
政策红利下的研学市场
事实上,研学旅行热潮的背后,是近10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8月,下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自此研学旅行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政策红利也开始持续释放。
2019年,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的增补专业中出现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2022年,研学旅行指导师一职出现在了人社部公示的18个新职业之中。
此后,在义务教育“双减”的背景下,研学旅行市场一路高涨。
依托政策指引,研学旅行行业大部分的新进企业主要集中出现在2019年。
《法治周末》记者在天眼查输入“研学营”关键词,显示目前全国约有5590余家“研习营”“夏令营”相关企业,其中2019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1540余家,增速高达60.8%,为近5年最高。从成立时间来看,成立1年至5年之间的相关企业,占比高达62.76%。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统计:2019年研学旅行人数为480万人次,2021年增长至494万人次,在2022年更是突破了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而随着各省市地方政策的不断细化,研学的内涵也在进一步延展。
2018年4月,安徽省提出,全省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类型多样、效果明显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同年7月,浙江省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中增加“家庭亲子旅行”一项。
今年,研学相关政策频频出台。比如,广东省推出“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支持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等加大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个性化、集聚性旅游消费”。
厦门市印发《关于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平稳向好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大中专院校、社会组织、家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支持旅行社开发研学旅行产品”,将研学旅行作为拉动内需、促活经济的新业态。
这些变化只是行业的冰山一角。与此同时,研学旅行对象、出行时间、组织方都在发生变化。
其中,研学对象范围由中小学生扩增到学龄前儿童;研学的组织方不仅仅是学校,还延展到家长、教培机构、旅行社、公益组织、博物馆、景区……
部分研学旅行指导师专业性存疑
尽管市场火热,研学班爆满,但并不是每个研学团都有专业的指导师。
人社部的新职业定义指出,研学旅行指导师是策划、制定、实施研学旅行方案,组织、指导开展研学体验活动的人员。
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提出,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配置一名“研学旅行指导师”,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并提供研学旅行教育服务。
不过,河北省一家研学机构的工作人员陈梦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很多研学项目层层分包,代理机构寻找的老师也是临时组队,“这些机构的老师、领队的资质无从审查,有些之前是做户外的,有的是做教育咨询的,甚至有些是没有经验的从业人员”。
“还有些(或者说很多)研学旅行指导师并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陈梦介绍。
而就是已经拿到研学旅行指导师资格证的从业人员,其含金量也存疑。
《法治周末》记者在百度上搜索“研学旅行指导师”,“研学旅行导师证书报名入口”的字样就出现在了网页上端,而很多机构会在首页标注自己为“全国统一报名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培训机构表示对研学旅行指导师证的报考者学历没有要求,考试时间根据报考人数而定,人数够了就会组织一场考试。
陈梦表示,虽然2022年有了研学旅行指导师的新职业公示,但证书的含金量与真假很难辨别。因此,她们在面试时,还是会优先选择有教师资格证的应聘者。
“缺少监管标准”
面对乱象,各方也积极出台实施细则和监管规范,对研学市场予以规范。
7月11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开展暑期首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其中专门就提到了加强对夏季“研学游”的监管力度。
上述《报告》也指出,由于“研学游”相关产业链正处于发育期,研学旅行企业短期内快速扩容,导致不少组织研学旅行的机构良莠不齐。
储朝晖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整体市场的改善直接相关。
“当前研学项目涉及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等多个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主体并不明确,缺少市场监管的标准。需加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和监管协同,对相关监管政策加强引导,从而建立规范的市场。”储朝晖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发文称:“几乎所有行业都会经历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特别是像研学项目这样的新兴业态更是如此。但是,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规范可以尽可能缩短这一过程,减少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成长的烦恼和企业转型的阵痛,并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家长满意和学生成长的多赢。”
(文中郑璐、陈梦为化名)
(责任编辑:杨小西)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研学游的“火”与“乱”,作者: 高原,来源:法制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3-07/20/content_8878352.html)
下一篇: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摄影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