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叫做艺术的东西”

  • 编辑: 杜 佳
  • 来源: 中国作家网
  • 点击: 131582

时间: 2023-08-24 11:20:45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开宗明义地说:“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其大意是“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在贡布里希眼中,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在这历史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指向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正如诗意并不为诗歌所专属,艺术所呈现意涵之繁复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庄子“明见无值”,欧阳修“画意不画形”,古人论及,早已洞见艺术的秘钥:本期书单更像一次纸上展陈,所涉书目各自提取了艺术关涉的视觉、听觉、触觉……将依附于五蕴的感官语言置换为精妙的文字装置。阅读它们最好的方法或许恰恰是放弃对“形”的具体阐述,尝试接受这些书本提供的角度和问题,在开放感知中不断砥砺既往的经验。不急于得到某种结论,似乎便更接近了与“神”同频的法门。

世上并不存在一种叫做艺术的东西,因她如林中鹿,稍纵即逝的现身并不为某样具体的功用或确凿的目的,便需要借艺术家之意志,将那永恒一瞬挽留在最丰澹的极致言说里。

——栏目主持人:杜 佳

《阿拉伯文化中的美》

[埃及]多丽丝·贝伦斯-艾布赛义夫 著,俞雨森译

中西书局

2023年2月


阿拉伯美学是奇妙、壮丽而又深远的,它以阿拉伯文化为基础,在宗教、哲学、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等多个领域内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在阿拉伯的美学世界里,自然、人文、神秘主义等元素相互映射,使其成为一种极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文化艺术传统。尽管如此,却鲜有系统讨论其美学理论的著作,大多只能从艺术类著作、零散的文学与文化论著中提炼获得。

本书的出版则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失,以艺术类型划分内容结构,爬梳了阿拉伯文化中的美感及艺术创作的社会背景,总结了阿拉伯文化特质,体现了其对生命、自然、时间等方面的思考。正是这些思考鼓舞了阿拉伯美学的创作,并因此产生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

[英]凯特·黑斯特 著,庄加逊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3月


阿尔玛·马勒,一位串联起欧洲现代艺术史的传奇女性,她生于19世纪末的艺术家庭,成长在维也纳现代艺术的黄金时期,创作过一百首多音乐作品,还立志写歌剧,却受限于女性身份,不断在追求独立自主和俘获男性的欲望中左右摇摆。

在这本传记里,阿尔玛不再是隐身马勒、泽姆林斯基、科柯施卡、克里姆特、格罗皮乌斯、韦费尔等囊括了音乐、美术、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的天才艺术家“背后的女人”,这个复杂多面、富于生命活力的女性终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本书借鉴了阿尔玛生动、感性但被忽视的日记,讲述了她的一生,为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的修正。透过这位穿行于艺术长廊中的传奇人物,感受环绕她四周的艺术氛围,见证19世纪末至20世纪,她所代表的文化与历史。

《物/像 : 观看的意义之旅》

易丹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3月


张晓刚,中国当代最重要、最具思想的画家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发展的缩影,其创作还构建起时代变迁中独特的视像叙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晓刚运用冷峻内敛及白日梦般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个人以及家庭、血缘的悖谬式的呈现和模拟是一种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再演绎,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是当代艺术所蕴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

因创作理念的深刻性,张晓刚及其艺术作品持续受到中西方艺术史学家、理论家的关注和研究。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张晓刚艺术作品、艺术展览庖丁解牛式的评论,深度分析艺术家近二十年间的创作转变,揭开画作背后的时代记忆;另一部分则是作者与张晓刚的深度访谈记录,回顾当代艺术生态发生的重要变化。将这两个部分合为一体,既可对张晓刚其人其画有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当代艺术作品的隐含意义及其艺术价值。书中近百幅作品高清图片及艺术家未公开手稿,直击艺术创作过程,富于可读性。


《猴山上的梦——沃尔科特戏剧集》

[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 著,刘志刚 译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戏剧家德里克·沃尔科特被誉为“加勒比地区伟大的诗人之一”“迄今为止英语世界好的诗人”,他曾说:“写戏比写诗更让人激动,因为它是一种集体的努力,人们聚在一起,共同发现。”沃尔科特的剧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戏剧形式的诗、诗形式的戏剧”。

本书收录《多芬海》《提让和他的哥哥》《马可康,或雨中的六个人》以及获空前成功的《猴山上的梦》等四部沃尔科特戏剧代表作,也是其戏剧首次向中文世界的系统呈现。特别是代表作《猴山上的梦》呈现了沃尔科特伟大的艺术能力,如同一首具象诗,借助于诗的丰富隐喻和戏剧的对白,探讨了生活、世俗、自我、精神、神圣、文明等问题,沃尔科特将自身也将所有人的共同情感投射在了这个梦境之中。

《论艺术的“过去性”:黑格尔、莎士比亚与现代性》

保罗·考特曼 著,王曦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23年4月


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保罗·考特曼是当代西方著名悲剧理论家、批判理论的后起之秀。他认为,“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认知、信仰和习俗进行辩护或理性批判……这种能力就是我所说的黑格尔意义上的思辨能力”。本书编译自保罗·考特曼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课程的讲稿。课程依循黑格尔美学的问题线索,探讨艺术的真理地位,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艺术的“过去性”,尤其强调“思辨”思维在艺术实践的历史认知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在对于象征型、古典型与浪漫型艺术演进的考察中,我们与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雕塑、基督教绘画与莎士比亚戏剧等不同时代的艺术形式依次重逢。


《漆中之黑》

[澳]杜可风 著,张熠如、张露婷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4月


本书是著名摄影师杜可风富于浓郁个人风格的随笔集。杜可风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从自己十八岁离开家、成为海员周游世界开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零出发,一步步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影摄影师、导演、演员,其中不仅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经历,也有在游历中逐渐沉淀的感悟与思考。记述人生“探索之旅”的同时,这也是一本他写给电影的情书,一本分享之书。杜可风在序言《我不是你》中写道:“我有幸能和来自于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人们一起,制作了许多不同的电影。我为我们的互相包容感到自豪。我们将各自的能量联结在一起,拍出了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好的电影。我们尽可能真实地去分享作品的意义和思想……我学着去了解自己的身份,试图拼凑出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我想要理解生活,但我不是你。我希望能与你并肩。我能做的,就是分享我们的故事,赋予它们应有的色彩、光线和形式。”作者想要与读者分享的,不仅仅是关于电影的点点滴滴,更是对我们所处的这个阔大无垠的世界、对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的热情与热爱。




(责任编辑:杨小西)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叫做艺术的东西” 2023年第二季度艺术类图书盘点,作者:杜 佳,来源:中国作家网,来源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620/c429168-40018230.html)

上一篇:这个夏天,与美相遇

下一篇:素描应该进入中国画吗?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素描应该进入中国画吗?

关于素描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以…

2023-08-25
素描应该进入中国画吗?
奔腾的精神——徐悲鸿画展

近日,由中国美术馆、贵州省文…

2023-08-29
奔腾的精神——徐悲鸿画展
学习美术: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培养创新思维

美术,是让人心生敬畏又充满好…

2023-09-08
学习美术: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与现代相融 天津美术学院开启雕塑艺术盛宴

第二届当代雕塑·油画青年…

2023-09-14
传统与现代相融 天津美术学院开启雕塑艺术盛宴
中国苗·艺术展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

9月24日,由贵州省政府主办、…

2023-09-25
中国苗·艺术展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