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基础知识_绘画透视学的观察与探究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65
时间: 2010-10-28 08:45:29
画面
透视学中为了解决把一切立体的形象都纳在一平面上来,就在人眼与物体之间假定有一件透明的平面叫做“画面”。它必须是垂直于地面,必须与画者视中线即注意方向的视线垂直,与画者的脸面平行。
画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非常重要,透视学中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都是先在这个画面上进行研究的。请看图1-1所示。

图1-1

图1-2

图1-3
图1-2是一个画家站在3根等距离电杆的前面,他与电杆之间有一个透明的“画面”,电杆的1、2、3点和4、5、6点向画家眼中投射过来,当它们通过“画面”时留下了1’、2’、3’、4’、5’、6’,这时我们看到“画面”上的三根电杆已经产生了近长远短的透视变化,这就是写生时从实物到“画面”,从画面到人眼再描在纸上的关系。
视圈(视域)
人眼位置固定时所见处界景物的范围,头部不转动,眼光向前看,从画者的眼即视点到60度角的视线所形成的圆锥,视锥与透明“画面”相接的底面圆形,叫视圈或视域(图2-1)。

图2-1

图2-3
为了避免失真变形,我们把想要画的景物纳入60度视角以内。但是,有些画家为了表现在他视角以外左右所见到的物象,如图中的沙发和柜子与右边的桌子实际上是平行的,而在这里却与画面成一定的角度(图2-3),因为,那是你目光左右移动所见到的实际样子,就象照相机换上了超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标准镜头焦距为50毫米,低于这个数值就称广角或超广角镜头0),所拍景物呈现的独特画面效果。
基面、基线
基面即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叫基线。
图2-2
视点与视距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视距就是画面与画者之间的距离(图3-1)。

图3-1
作画时画者必须与物体保持两倍至两倍以上的距离,以物体高或宽的最长者为准,才能保证从一个固定位置看到物体的全部。画透视图必须在60度视角的视图之内,画出来的形状才合于透视的感觉,超出这视圈以外就变成不合理的畸形状态了。画家可以前进或后退来调整视圈范围,却不可用转动头颈的方法来扩大眼界,这点在写生时要注意。

图3-2
图3-2,中圆圈内是60度视域以内的方形,圆圈以外是超出视域以外的方形,可以看它们常利用这一现象进行超视域作图,以表现建筑物内部或外形宽阔,高大的视沈效果。

图4
仔细研究丢勒在公元1514年完成的最好、最成熟的作品《书房中的圣保罗米》(图4),这里且不论他的木雕版画工艺技巧如何娴熟,仅在透视技法这方面就能感到大师的功底非凡。可以这么认为,在这幅作品中各种透视技巧几乎全部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画中的大块光影表现得十分完善,大家不妨可用尺子在画面上仔细找一找,向画面右中间延伸的墙面、屋顶、地面、家具以及屋顶上吊起的萌芦、地上的书、小画板等都向什么地方集中。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上一篇:素描基础知识_素描头像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