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为何反对招抚农民军?明政府根本无粮养活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23
时间: 2012-06-06 17:58:02
核心提示:
本文摘自《洪承畴传》 作者:王宏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陕西农民起义正蓬勃兴起的时候,洪承畴来到陕西做官。万历以来,陕西、山西一带灾荒连年,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史书记述当时秦晋灾情,就有民“食土”的现象。到崇祯初年,由于连年干旱无雨,百姓无以为食,只好争食山间蓬草籽。十月以后,草籽食完,只好剥树皮吃。至年终,树皮也都食光了。不得已只好掘山里一种叫青叶石的东西吃。人吃石头,自然不能消化,不几天就会腹胀而死。有些父母顾不了子女,只好将婴儿丢弃,希望有人去收养。可是,在那种年月,谁又能去收养孩子呢?据记载,在安塞城西的粪场上,每天都有几个小孩在号叫、涕泣,在吃粪。陕北一带还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煮人肉以为食,焚人骨以为薪。面对这种情况,有点血气的农民,自然想到与其坐而等死,不如结伙为“盗”。农民没有办法继续生活下去,只好铤而走险,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陕西农民起义,一说起于万历末年,一说起于天启七年(1627)。最初是一些被派到辽宁作战的陕西兵丁,在明军溃败之后逃回陕西,于延绥(今陕西榆林)聚众落草。不过,当时朝廷并没有注意,仍然集中力量用兵辽东。可是,陕西的农民起义并不仅在延绥,而是许多州县都有,从几十人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有的起义之后,就由陕入川。直接酿成陕西农民大起义的,是天启年间澄城县农民王二的发难。据文秉在《烈皇小识》中记载:
于是一呼百应,这场本来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像在干枯的草原上燃起一把烈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继澄城王二起义之后,有府谷县王嘉胤率杨六、不沾泥聚众起义;清涧县王左挂(即王子顺),率部于宜川起事;安塞人高迎祥率众起义。此外,还有汉南人王大梁、清涧县书生点灯子、延西的神一元等相继起义。陕西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举起义旗。至于起义的直接原因,自是赋税苛重,加上旱灾严重。农民经受不住残酷的盘剥,官逼民反。那时的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上书说:
这种现象在陕西全省,甚至全国普遍存在,各州各县都是一触即发,几个月间,仅陕西一省就有洛川、淳化、三水、略阳、耀州、宜君、韩城,以及石泉、绥德、潼关、阳平关、金锁关等州县,爆发了农民起义。与此同时,又有延安人张献忠纠众起义,号称八大王;米脂人李自成也于此时率部起义,号称为闯将。对明王朝来说,那时在陕西,农民起义已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最初,陕西地方官不愿正视农民起义的事实。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胡廷宴,一听到州县来报告农民为盗抢劫,就将来报告的人痛斥一顿,说这些农民本是饥民,明春有吃的自会平息的。后来朝廷下令“查覈匿盗”,各层官吏互相推诿,不愿负责任。据史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