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可以穿越 生活在中国哪个朝代最幸福?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24
时间: 2012-06-06 17:58:13
本文摘自《问宋》 作者:休闲读品杂志社 出版社:休闲读品杂志社
有次看电视上的一档历史节目,一位女主持人与两位历史学家讨论:生活在哪个朝代最幸福,那位女主持人说,如果让她自己选择,她宁愿生活在宋朝,因为宋朝的生活繁华,而且自由。
其实,这不是这位女主持人一个人的看法,而是一批历史学家的看法,这些历史学家们列举出了宋代这个从未形成统一的朝代的诸多好处,声称要“重评宋代的历史地位”,他们的主要理由是:
1、宋代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最为民主的,实行的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体制,以法治国。
2、它的经济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胜过汉唐。
3、它的科学成就是最为辉煌的。
4、它的思想是最活跃的,出现了一大批学者与学派。
5、它的教育是很成功的,除官学外,出现了大批民办的书院。
6、它的科举制度是最先进的,开科取士人数是唐代的二、三十倍。
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归结到底为女人所理解的一件事情上,就是“繁华与自由”。那位女主持人的“选择”其实是来自这样一批历史学家的“知识塑形”。
是的,有宋一代,虽然边疆从未停息战火,但显现出的繁华与快活,却远远超过号称“盛”字的大唐。繁华是真实的,繁华世界里人们醉生梦死的快乐也是真实的。可是,当我们想一想这个对周边任何一个异族政权都低声下气,除了贡钱,就是叫“爹”,直至被人撵到江南偏安一隅的时刻,还那么不可救药地醉生梦死的朝代,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绝望。
难道繁华就这么重要?哪怕是被奴役、被践踏、被灭亡!
对两宋的评价,关于基本史实,还是比较清楚的,谁都认可是怎么回事,如果说有所不同,也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但为免得遭致别人说我不了解史实,我还是不惜笔墨,顺着他们的思路,把大宋朝的繁华再讲述一遍。
繁华,光芒四射的繁华
城市格局的剧变:街巷制取代里坊制
唐代的城市格局为里坊制,以长安城为例,布局严整:外城之中有内城,把皇族居住区和政府机关与居民区分开;市坊分立,把市场与居民区分开;坊设围墙,把居民区划分为排列整齐的坊,便于管理与加强统治。所以,唐长安城很像棋盘,块块分立,坊门关闭后,每块都可单独成为一个整体。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宫城在外郭城北部中央,北连禁苑,南连皇城,宫城和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共有108个方块区域,每一个就是一坊,坊的大小不一,大到0.9平方公里,小到0.3平方公里,其中有两个区域是一般坊的两倍,就是东市和西市。
长安城的坊市各门有严格的开关时间,天将明时,坊市各门开启;日暮时,各门关闭。夜晚实行宵禁,“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描写的就是唐长安城晚上鼓一敲,人们就回到坊墙里,街道上空空荡荡的情形。长安城的人们就在一个个独门小院里安然而居。
北宋初期,里坊制仍被延用。但渐渐地,人们从坊内走出来,沿城市大街开店摆摊、经营买卖,坊墙最终被推倒,封闭性的坊被冲破,街巷四通八达,居民区与市场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渐形成,即为街巷制。在中国都城史上,开封成为第一个开放式的城市,街巷制由此取代里坊制。
南宋临安城甚至突破了相对规则的四方城的形制,其城制是历代都城中最不规范的。临安是临时定都之地,南渡人口众多,而且商贾毕集,开了许多新店铺,根本来不及好好规划,大街小巷到处熙熙攘攘,街巷制的自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城市功能也已发生变化,相对于唐长安城的政治功能,宋代都城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加。
宋朝坊墙倒塌之后,商业空间更加广阔,无处不在,时间上也打破了宵禁的限制,北宋出现了夜市。北宋初期,朝廷对东京夜市还规定三更以前必须结束,中期以后,夜市的时间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延长,有的夜市直至三更,才五更又开张;有些繁荣的商业区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二十四小时营业,通宵不绝。
夜市商品五花八门,肉食、水果、饮料等各色小吃最多,每份不过十五文。东京最热闹的马行街夜市,街长数十里,遍布铺席商店,还夹杂着官员宅舍,一到晚上,灯火明亮,数十里如同白昼,车马拥挤,人头攒动。在没有电的时代,没有路灯,夜市很不容易,全靠燃油点灯。可宋朝夜市的光景恐怕并不逊色于电气时代,马行街夜市如昼,用油之多使得即使夏天都见不到蚊蚋,因为蚊蚋恶油,根本不敢来这里。
享乐夜生活
大宋夜生活的主题是享乐,一般的酒楼常有吹箫、弹阮、歌唱、散耍的人伴奏助兴,规模较大的酒楼则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的娱乐场所,这些酒楼为了吸引顾客、笼络客人,常安排一些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雇佣妓女在酒楼作招待。有的酒楼一到晚上竟有数百名浓妆艳抹的妓女,聚于百余步之长的主廊上,等待酒客的呼唤……宛如现代的夜总会。这些妓女的作用主要是使酒楼的气氛更加活跃,酒楼用这种手段使酒楼内充满歌管欢笑之声,以娱乐的方式吸引顾客的到来,以致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的天气里,客人也不会减少。
夜晚酒楼、茶馆的欢笑声甚至传入深宫,传到仁宗的耳朵里,仁宗问宫人:“这是何处作乐?”宫人告诉他是民间的酒楼作乐,仁宗看到深夜宫中冷冷清清,不禁羡慕起皇城墙外东京城的夜生活来。到轻佻的宋徽宗当了皇帝,实在抵御不住市井夜生活的诱惑,竟然置六宫粉黛于不顾,和心腹太监翻墙跑到宫外去嫖妓。
商业发达 分工细化
宋代商业发达,商业税首次超过农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分工越来越细,东京的工商行业达300多个,临安有过之而无不及。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很不起眼的小生意都能成为一个行业。宋人笔记记载有一个鎚石莲的行业,就是剥莲子,从事这一行业的有数十家,每年鎚莲数百车,把剥好的莲子卖给水果行或药铺,以此为生。
文化产品也是一个行业,诗歌、酸文等都可以专门出售。东京的夜市就有秀才卖诗,市民出题目买诗,有时还会指定韵脚,一般30文左右一首。临安夜市有李济卖酸文,张人卖扇子。酸文难度比诗还大,根据随时发生的事情,顷刻成文,并要求诙谐调侃;卖扇子一般按顾客要求画一些山水画。
各行各业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行业当数酒楼。酒楼一般有大小两种,大的叫正店,小的叫脚店或角店。北宋末,东京有正店72家,脚店大约有上万家,好似雨后春笋,分布密集,仅九桥门街市一段,酒楼林立,绣旗招展,掩蔽了天日。南宋临安的酒楼业更是极为发达,汴京的72家正店都是私营,临安则出现了官营酒楼。
北宋皇城东华门外的樊楼是东京七十二正店之首,共有五座楼,每楼三层,高可下视皇宫,气势非凡。内部装饰得雍容华贵,可容纳酒客千余人,也可供客人居住,是顶尖的“星级酒店”。
酒楼卖酒,也经营各种食品,是城市饮食业的龙头老大,规模大的正店更集饮食、住宿、玩乐为一体,是综合性的消费场所,消费群体遍及贩夫走卒到达官贵人的各个阶层。酒楼成为城市繁华的一个象征。
全民经商 和尚卖肉
商业发达已深入骨髓,最恐怖的是,和尚都卖起了猪肉。东京最大的寺院相国寺,是有名的集贸市场,其中庭两庑即可容上万人做生意。它位于开封的中心地带,又在汴河边上,其前门即是汴河的一个码头,寺内场地空阔,游人众多,是进行商品交易的极佳场所。珍禽奇兽、日用杂物、笔墨文具、衣帽头面、书籍古董、土产香药以及全国各种最好的商品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在这里交易的人,除了一般商人、手工业者外,还有罢任的官员,诸寺师姑也拿了自己的刺绣来卖,占满了两廊。耳濡目染,寺内的和尚不觉间受了商品经济的熏陶,再也无法稳坐禅床,动了凡心,办了一个专门经营猪肉生意的“烧猪院”,和尚惠明还成了名闻京城、专门烹调肉类菜肴的大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