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茶峒:远山深处的繁华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62
时间: 2012-06-07 22:30:28
这就是边城,既是墟场,也是旅游景点,游客逛的不亦乐乎。向培东 摄
码头边的木房 周胜军 摄
墟场一角 向培东 摄
拉拉渡连起边城与重庆洪安镇 周胜军 摄
本报记者 向培东 周胜军 通讯员 龙艾青 石林荣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爱用艳羡的语气谈论都市中满街飞驰的名牌汽车、炫目商场的琳琅商品,并称之为繁华,乡村在他们的眼中,除了贫穷与蔽塞,仿佛永远都没有辉煌的今往。
未必!
闭上双眼,拨动古老的时间轴,转换架在天空的无数个镜头,让清灵澄澈的双眸穿透时空,带领我们来到湘西边城茶峒,来凝望这里的繁华墟场的往与今。
一
边城茶峒凭水依山筑建,在秦朝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时,属黔中郡,东汉属五溪地,清代设永绥厅,自明代《永绥厅志》算起,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为湘西四大古镇之一。它位于湖南西部,地处湘、黔、渝两省一市交界之处,自古即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曾是川、湘两地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时光停留在建国初期茶峒镇的一个普通赶墟日,农历初十。
茶峒的白河还在漂浮薄雾时,四川(现为重庆)、贵州和湖南的长沙、常德、沅陵等地的赶墟客就驾着装满货物的船只、竹排到达茶峒。太阳刚一点朱红,宽约半里的白河就挤满了装载货物的船只竹排,不用渡河,只需一跳、一跳,四川人、贵州人、湖南人就能到达彼此的地盘。外地赶墟客带来了棉花、棉纱、布匹、杂货、海味等货物,回去的时候,便从这里将上好的药材、山货、桐油、五棓子等产品带回去卖。
与茶峒隔河相对的是秀山县洪安镇,3艘渡船每天从上午5时开始运转,直至晚上8时才收工。茶峒“活历史”———拉拉渡船夫蒋伯,在那时还是一个年轻拉拉渡船夫,他所操作的拉拉渡在那时“每回连人带物有几千斤,一天少则运载四五百人,逢主场每天要运载上千人过河。”
贯穿各码头的是一条河街,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将河街装点得十分气派。
顺着河街向城墙内走去,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商品,棉花、布匹、桐油、牲畜、山货、药材、皮货、细点心、洋糖……在这里,街道与墟场已合为一体,连小巷两旁的人家,也把自家堂屋大门打开,作为交易场所,来自天南海北的赶墟客熙熙攘攘地从中穿梭,热闹非凡。
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由国人汤仲明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木炭车穿梭于茶峒的街道墟场已并不稀奇。茶峒大户人家的宅院有多大?一队装载满车棉花,冒着黑烟的木炭车开进茶峒某个大户人家宅院后,就再也看不见车的踪影。
“那时茶峒场就是这么壮观。”79岁的茶峒人张忠献坐在家中木椅上向记者还原60年前茶峒墟场的画面。
商贸的繁盛,让农历逢五、十的主场无法满足交易需要,伴随而生的,是每逢农历一、六;二、八;三、七;四、九这些日子的副场,天天赶场的场面,已成为茶峒历史长河中一抹永恒壮景。
也正因为此,茶峒人血统比所属的花垣县其他地方更为复杂,商贸的发达,湘、黔、渝三省市人民互相通婚在这里非常普遍,姓席、姓韦……等一些湘西其他地方难以找寻的姓氏在这里也属常见。
二
“吱嘎”!“吱嘎”!62岁的拉拉渡船夫龙贵亚用手中一只凹口短木棒将时光拉回到今天。
你睁开眼的时候,托载拉拉渡的白河已更名为清水江,而茶峒镇也有一个新名字———边城镇,它在2005年10月由原茶峒镇与原和平乡合并成立。
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的妇人”早伴随落叶风中飘散,满河壮观的竹排不见了,精美的游船在河中轻飘。岸边,过往游客悠闲的散步,留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上一篇:接 龙 舞
下一篇:湘黔边区同唱苗歌颂党恩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