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酒杯与捧书本
- 编辑: 佚名
- 来源: 未知
- 点击: 18324
时间: 2012-09-26 10:27:55
这样的酒杯是万万不可端的。
贾府中的焦大,论苦劳,伺候贾府几辈子;论功劳,从小跟着贾太爷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出来了。但是后来有一天他居然骂人了。骂就骂吧,问题是他骂了大总管赖二后,又骂贾蓉;骂就骂吧,问题是他骂了贾蓉后又骂了贾府全家老少几代人;骂就骂吧,问题是他骂得难听。他说:“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他为什么今日如此大胆?因为喝了酒。最后被“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地填了他一嘴”。这端酒杯可交出了一笔不小的学费啊,光端酒杯不捧书本有时人就会变得胆大妄为、粗俗不堪,真的是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啊。
焦大一介粗人,虽辱尝粪便,但性命无忧,似可博一怜。而东汉名士、文学家祢衡却因酒后狂言,一命呜呼,实令人扼腕。
祢衡有才,曹操、刘表都爱他几分。初遇黄祖,黄祖也敬他有才,安排酒宴款待,然酒后祢衡又露出了狐狸的尾巴——狂妄起来了,对黄祖几番侮辱和贬低。黄祖乃一介武夫, 一怒之下便将祢衡杀掉了。显然,祢衡之死,喝酒惹的祸。常捧书本,满腹经纶,但自以为是,酒杯端得不正,那也是要付代价的。
焦大受辱,祢衡丧命,基本属于“自作自受“,一人做事一人当。而淳于琼的一顿酒却让袁军满盘皆输,大局受损,众人受害。
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袁绍兵马多,粮草也充足,应该胜算较大。然而最后却败得一塌湖涂。为何?把守粮草的将官淳于琼虽作战英勇,然嗜酒如命,他及一帮手下常喝得酩酊大醉,曹军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一弱点,给于致命一击:在他醉梦中派人烧了粮草。没了粮草先行,曹军乘胜发起总攻,一举击破袁绍,淳于琼本人鼻子耳朵和手指被砍后送回袁绍的大本营。酒杯端起来,战场倒下去。捧书本可以说是无论何时何地皆可,端酒杯却是大有学问的,何时不可,何时适宜,何时小酌即可,何时尚须一醉。淳于琼不察时、不审势,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端酒杯,就只能得出一个与自己想法相悖谬的结局。
其它诸如刘伶酒后裸身、齐桓公酒后丢帽子、东方朔醉后竟“至小遗殿上”,在皇上面前撒尿,酒后丑态,不胜枚举。
无声无息的酒做了好多人们意料不到的事儿,他让你“显真相”、“现原形”、 毁事业、丢性命……酒能兴事,亦能败事,如果你不能把握好,还是远离它。饮酒之前想想:这个酒杯你能不能端?你端得动吗?你端得稳吗?
我们也有些朋友早晨上班就说头昏,遇到同事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报昨天晚上又甩了几杯,和谁甩的,为什么甩的,然后还要花上一段时间描述细节,端的什么杯子,多高,口多大,大概一杯有多重,总共酒量是多少,与我们常见的杯子相比有什么不同,不知自己是武松了,还是李白了。好像在诉说自已的无奈,又好像在宣示自已的荣耀,好像在后悔,又好像在自得,好像在警醒别人,又好像在诱惑别人,说不清道不明。这成了酒后必说题,同事必听题。
我常看到一些人端起酒杯,那不是酒杯,是话筒,他开始发号施令;那不是酒杯,是枪杆,他要在里面觅政权;那不是酒杯,是整个世界,只要把酒杯端住了,地球村就在他怀中了。
端着酒杯他仿佛是朝鲜族人捧着金达莱,蔺相如捧着何氏璧,奥运得主捧着金牌,十世单传捧着新生小子……
他甚至是歹徒拿着刀,犯罪分子举着枪,恐怖分子抱着炸药,也可能他把自己想像成奥巴马或普京准备随时操纵核按钮……
醒来后才发现自已连一张床暂时都走不了了。
对我们教师来说,酒和饭店的名字比学生的名字还熟,看到酒杯比看到学生还亲,端酒杯比写粉笔字还娴熟,课余在酒桌旁穿梭比在办公桌前备课还兴奋,怎么敬酒比研究一堂课如何开头和结尾还认真,有没有有漏敬了比关注是否面向全体还给力,这时我们要大喝一声:这种酒杯不能端。
所以,元代文人蔡祖康在《嫩园殇政》中说:“故居官者必不可嗜酒,嗜酒者必不可为官。”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学者顾亭林,在《日知录·酒禁》中比喻说:“水为地险,酒为人险。”他们都主张慎重对对待端酒杯。
其实,酒杯端它又何妨?
耶稣所创造的第一个奇迹就是在迦南的婚礼上,把水变成酒。可见酒本来是含情含礼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比酒还醇的朋友情,此酒当饮,而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人生得意须尽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像酒一样奔放的人生观,此酒当饮,而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是如酒飘香的体恤民情,与民同乐的仁政观,此酒当饮,而且一饮而尽。
……
不是不能端酒杯,不是不能醉一场。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处于功利境界的我们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表敬意、为润人际,多吃几杯,未尝不可,但就怕满桌飘着虚情假义,整室弥漫功名利禄,那喝得再多,胃也就是酒的储蓄罐、泄洪区、垃圾处理场。所以,酒杯要力求端得正,醉酒也要力求醉得醇。
对于教育工作者饮酒而言,宝玉的话也中听:“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袭人的话也中听:“斯文些才好。别大呼小叫。”
酒杯是要端的。假如不端酒杯,会有《兰亭序》的流芳百世吗?假如不端酒杯,会有《滕王阁序》的一鸣惊人吗?假如不端酒杯,会有的李太白千古浪漫吗?
淘渊明、苏轼、李清照、欧阳修的诗文为什么耐人寻味,正因为它们在酒中浸过、泡过,有或浓或淡,或醇或雅的酒香。
三国时有名的文人孔融说:“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
关键是端了酒杯不能忘了书本,酒香要得,书香更要得,酒香书香俱飘香。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腹中万卷书,身外千杯酒。“万”“千”虽都是虚指,但还是书多酒少,且先书后酒啊。
宋时一文人云:好酒懒邀友,好书惜借人。端了酒杯后兴致勃勃的捧书本。
清代大书法家梁同书说:“世间千百年旧物,无非饮酒;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虽甚爱酒,然读书仍放在第一。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斗酒诗百篇”,他们都不是酒囊饭袋,他们的酒能孕育出佳篇。
台湾作家高阳,一生饮酒煮字,也不知喝空了多少酒瓶,自谓“酒子书妻”。注意他是以书为妻,以酒为子,先有妻,后有子,书酒之间还是更重捧书本。
所以,我想,我们的老师如果你的第一件家具是书柜,如果你的房子有书的一席之地,如果你的办公室除了一摞摞试卷,还有许许多多的书,如果你的工资有一部分是流向书店的,如果早读你不是做监工,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捧书本,如果你的手里不是成天握着一部手机,而是常常捧着书,如果你的床头不仅有遥控器,也常有一本或几本书,你即使滴酒不沾,酒杯不端,天长日久,你会在书香中酵出酒香,你的捧书本将是比端酒杯更使人眼前一亮的永不磨灭的一尊美的雕像。
贾府中的焦大,论苦劳,伺候贾府几辈子;论功劳,从小跟着贾太爷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出来了。但是后来有一天他居然骂人了。骂就骂吧,问题是他骂了大总管赖二后,又骂贾蓉;骂就骂吧,问题是他骂了贾蓉后又骂了贾府全家老少几代人;骂就骂吧,问题是他骂得难听。他说:“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他为什么今日如此大胆?因为喝了酒。最后被“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地填了他一嘴”。这端酒杯可交出了一笔不小的学费啊,光端酒杯不捧书本有时人就会变得胆大妄为、粗俗不堪,真的是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啊。
焦大一介粗人,虽辱尝粪便,但性命无忧,似可博一怜。而东汉名士、文学家祢衡却因酒后狂言,一命呜呼,实令人扼腕。
祢衡有才,曹操、刘表都爱他几分。初遇黄祖,黄祖也敬他有才,安排酒宴款待,然酒后祢衡又露出了狐狸的尾巴——狂妄起来了,对黄祖几番侮辱和贬低。黄祖乃一介武夫, 一怒之下便将祢衡杀掉了。显然,祢衡之死,喝酒惹的祸。常捧书本,满腹经纶,但自以为是,酒杯端得不正,那也是要付代价的。
焦大受辱,祢衡丧命,基本属于“自作自受“,一人做事一人当。而淳于琼的一顿酒却让袁军满盘皆输,大局受损,众人受害。
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袁绍兵马多,粮草也充足,应该胜算较大。然而最后却败得一塌湖涂。为何?把守粮草的将官淳于琼虽作战英勇,然嗜酒如命,他及一帮手下常喝得酩酊大醉,曹军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一弱点,给于致命一击:在他醉梦中派人烧了粮草。没了粮草先行,曹军乘胜发起总攻,一举击破袁绍,淳于琼本人鼻子耳朵和手指被砍后送回袁绍的大本营。酒杯端起来,战场倒下去。捧书本可以说是无论何时何地皆可,端酒杯却是大有学问的,何时不可,何时适宜,何时小酌即可,何时尚须一醉。淳于琼不察时、不审势,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端酒杯,就只能得出一个与自己想法相悖谬的结局。
其它诸如刘伶酒后裸身、齐桓公酒后丢帽子、东方朔醉后竟“至小遗殿上”,在皇上面前撒尿,酒后丑态,不胜枚举。
无声无息的酒做了好多人们意料不到的事儿,他让你“显真相”、“现原形”、 毁事业、丢性命……酒能兴事,亦能败事,如果你不能把握好,还是远离它。饮酒之前想想:这个酒杯你能不能端?你端得动吗?你端得稳吗?
我们也有些朋友早晨上班就说头昏,遇到同事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报昨天晚上又甩了几杯,和谁甩的,为什么甩的,然后还要花上一段时间描述细节,端的什么杯子,多高,口多大,大概一杯有多重,总共酒量是多少,与我们常见的杯子相比有什么不同,不知自己是武松了,还是李白了。好像在诉说自已的无奈,又好像在宣示自已的荣耀,好像在后悔,又好像在自得,好像在警醒别人,又好像在诱惑别人,说不清道不明。这成了酒后必说题,同事必听题。
我常看到一些人端起酒杯,那不是酒杯,是话筒,他开始发号施令;那不是酒杯,是枪杆,他要在里面觅政权;那不是酒杯,是整个世界,只要把酒杯端住了,地球村就在他怀中了。
端着酒杯他仿佛是朝鲜族人捧着金达莱,蔺相如捧着何氏璧,奥运得主捧着金牌,十世单传捧着新生小子……
他甚至是歹徒拿着刀,犯罪分子举着枪,恐怖分子抱着炸药,也可能他把自己想像成奥巴马或普京准备随时操纵核按钮……
醒来后才发现自已连一张床暂时都走不了了。
对我们教师来说,酒和饭店的名字比学生的名字还熟,看到酒杯比看到学生还亲,端酒杯比写粉笔字还娴熟,课余在酒桌旁穿梭比在办公桌前备课还兴奋,怎么敬酒比研究一堂课如何开头和结尾还认真,有没有有漏敬了比关注是否面向全体还给力,这时我们要大喝一声:这种酒杯不能端。
所以,元代文人蔡祖康在《嫩园殇政》中说:“故居官者必不可嗜酒,嗜酒者必不可为官。”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学者顾亭林,在《日知录·酒禁》中比喻说:“水为地险,酒为人险。”他们都主张慎重对对待端酒杯。
其实,酒杯端它又何妨?
耶稣所创造的第一个奇迹就是在迦南的婚礼上,把水变成酒。可见酒本来是含情含礼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比酒还醇的朋友情,此酒当饮,而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人生得意须尽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像酒一样奔放的人生观,此酒当饮,而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是如酒飘香的体恤民情,与民同乐的仁政观,此酒当饮,而且一饮而尽。
……
不是不能端酒杯,不是不能醉一场。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处于功利境界的我们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表敬意、为润人际,多吃几杯,未尝不可,但就怕满桌飘着虚情假义,整室弥漫功名利禄,那喝得再多,胃也就是酒的储蓄罐、泄洪区、垃圾处理场。所以,酒杯要力求端得正,醉酒也要力求醉得醇。
对于教育工作者饮酒而言,宝玉的话也中听:“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袭人的话也中听:“斯文些才好。别大呼小叫。”
酒杯是要端的。假如不端酒杯,会有《兰亭序》的流芳百世吗?假如不端酒杯,会有《滕王阁序》的一鸣惊人吗?假如不端酒杯,会有的李太白千古浪漫吗?
淘渊明、苏轼、李清照、欧阳修的诗文为什么耐人寻味,正因为它们在酒中浸过、泡过,有或浓或淡,或醇或雅的酒香。
三国时有名的文人孔融说:“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
关键是端了酒杯不能忘了书本,酒香要得,书香更要得,酒香书香俱飘香。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腹中万卷书,身外千杯酒。“万”“千”虽都是虚指,但还是书多酒少,且先书后酒啊。
宋时一文人云:好酒懒邀友,好书惜借人。端了酒杯后兴致勃勃的捧书本。
清代大书法家梁同书说:“世间千百年旧物,无非饮酒;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虽甚爱酒,然读书仍放在第一。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斗酒诗百篇”,他们都不是酒囊饭袋,他们的酒能孕育出佳篇。
台湾作家高阳,一生饮酒煮字,也不知喝空了多少酒瓶,自谓“酒子书妻”。注意他是以书为妻,以酒为子,先有妻,后有子,书酒之间还是更重捧书本。
所以,我想,我们的老师如果你的第一件家具是书柜,如果你的房子有书的一席之地,如果你的办公室除了一摞摞试卷,还有许许多多的书,如果你的工资有一部分是流向书店的,如果早读你不是做监工,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捧书本,如果你的手里不是成天握着一部手机,而是常常捧着书,如果你的床头不仅有遥控器,也常有一本或几本书,你即使滴酒不沾,酒杯不端,天长日久,你会在书香中酵出酒香,你的捧书本将是比端酒杯更使人眼前一亮的永不磨灭的一尊美的雕像。
上一篇:作家笔下的秋
下一篇:“帖”与“贴”用法有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