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 要不要拍诺奖“马屁”

  • 作者: 佚名
  • 编辑:
  • 来源: 北京日报
  • 点击: 143

时间: 2012-10-25 08:37:31


新闻回顾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其承担的使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也有人文性的“灵魂塑造”,所以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总是超乎寻常的热烈。

  如果说莫言的作品确实有“经典”之处,也符合教学的需要,过去选目有所遗漏,增选进去,未尝不可;但如果仅仅是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要顺势选择,就大可不必。诺贝尔奖是一个重要奖项,但也只代表评委看法,并不能就此认定莫言的作品就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莫言的作品选入语文教材,学生会读;不放入语文教材,也会有很多学生去追着读。因此,莫言作品是否进教材,都会成为学生们知道的文学常识。

  但,语文教材有其承载的特殊使命,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个教材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语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发挥着工具性的功能;语文教材也发挥着人文性的熏陶育人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相比于谁的作品、谁的哪篇作品该不该入选语文教材的争议,争议背后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更让人忧虑,因为它影响着育人的导向和育人的效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教学论思想家杰罗姆·布鲁纳曾经说过:“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材不是语言教材,语文教材的选文究竟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我国至今并没有明确,在工具性方面我们还有适合教与学的科学认识;在形式方面,我们也有语言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共识;但在价值性方面,我们除了有个“意识形态”的大体原则外,却没有细化的评判标准,这恰恰是当下语文教材建设的当务之急。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母语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语文教材既是语言教材,也是人文教程、历史教程、思维教程、实践教程。文以载道,道亦载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只要我们明确了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也就省去了对“语文教学随意性”的担忧,用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学哪几篇文章,就不会再是问题。那个时候,莫言作品该不该入选语文教材,也就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北京日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莫言小说将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下一篇:莫言作品进中学教材纯属误读





相关内容

郑州市第31高级中学:防震演练,提高师生抗震减灾能力

在全国第十二个防灾减灾月期间…

2020-05-15
郑州市第31高级中学:防震演练,提高师生抗震减灾能力
“铅笔多少钱”的教育考题

一支铅笔究竟应该多少钱?到中…

2020-04-16
“铅笔多少钱”的教育考题
北京市首堂垃圾分类网课已正式上线

垃圾分类网课计划推出《垃圾分…

2020-04-11
北京市首堂垃圾分类网课已正式上线
特教老师张俐:用爱发声

33年前,18岁的张俐在从师范学…

2019-10-23
特教老师张俐:用爱发声
语言智能,在未来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智能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

2019-03-04
语言智能,在未来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