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 作者: 杨培江
- 编辑:
-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 点击: 447
时间: 2013-03-12 17:18:43
绘画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中国文化传媒网专访画家杨培江

一名观众在观看作品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记者路雪)2月28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市场》杂志社主办的“杨家村——杨培江作品展”在北京艺术市场美术馆揭幕,展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汕头市美协副主席杨培江的98幅佳作。画家用随性自如的绘画表现方式展示了“杨家村”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乡村生活以及人文风貌。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界人士、市民以及媒体记者前来参观。
杨家村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城镇化过程
1985年,杨培江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到广东惠村写生,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以惠村为代表的特定乡土空间成为他绘画创作的重心。在他的观念里,惠村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条能够深入理解自然的途径。从惠村的实地写生到“杨家村”的艺术创作,杨培江坚持着对乡村题材的热情。
记者:作为一个学院派画家,您为什么一直钟情于乡土题材的艺术创作?
杨培江:我对乡村题材的关注源于我的生活经历,1985年美院毕业以后,我就一直待在惠村作画创作,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艺术创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从中学时代开始接受正统的学院派教育,这段学习经历给了我基本的技能和表达方法,为后来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杨家村”作为此次画展的主题?
杨培江:“杨家村”其实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对南方乡村生活的概括和总和。它并非简单的小村庄,而是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向城镇化转变的过程。
我们可以给这个村庄取任何名字,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杨家村”,是因为这会使题目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宽泛,更加具有概括力。
新材料有新感觉
在此次展览中,杨培江的15幅水彩综合材料备受关注。乡土人文景观仍然是其主要表现的对象,但新艺术媒介的出现为美术创作开辟出另外一条表现途径。
杨培江自由地组织各种绘画语言和艺术媒介进行表达,利用水冲颜色流动产生的偶然效果制造出特殊的视觉效果,带来虚幻与现实的不断转换。用综合材料在画布上所形成的点、线、面、色、质组成的特殊效果来追求具体物象以外的绘画语言,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加了作品的不可预见性。
#p#副标题#e#
记者:您的创作中运用了油彩、水彩、水墨以及综合材料等多种媒介进行大胆尝试,您觉得新媒介在绘画中的应用对您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杨培江:综合材料的运用对我而言是某一个阶段的尝试和产物。综合材料可以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新颖的感觉,还可以发挥材料本身的象征性,重新发掘了各种材料的可能性。但同时每一种媒介也会有其缺点和局限性。
如今在绘画中可尝试的媒介种类越来越多,但我认为综合材料的运用还是要根据绘画需求来定,不应变成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艺术创作需要在无负担的情况下,遵从内心的感觉和自我表达习惯、自然而然的带出所需的技法。
轻松是我追求的画面感和生活状态
在近30年里,杨培江完全投入到乡土人文的创作中,他深入乡村生活,追求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用新颖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和自由随性的笔触表现出村民们朴素的生命观和幸福假想投影出来的现实生活行为,包涵着一个地域在历史中慢慢积淀下来的人伦关系和日常结构。
记者:此次“杨家村”画展中的新作品对您今后的创作道路是否会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杨培江:这些作品不会成为我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艺术创作是一个自由轻松的过程,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不应该强行赋予某种所谓的概念,一切应是有感而发,而非为既定的观念束缚。
记者:您希望通过画展来反应某些社会问题吗?
杨培江:我并没有想通过作品来反应些什么。绘画跟人的情感、状态是相关的,我一直用一种幽默调侃的手法来表现绘画的内容,营造一种很轻松的画面感,这也是和我目前所希望的生活状态。绘画应该是一种随性的表达。
下一篇:绘画“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