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时代明军为何常胜:军事技术领先欧洲200年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95
时间: 2013-03-19 16:39:36
核心提示:
文章摘自《大明帝国战争史》 作者:李湖光 出版: 凤凰出版社
古代枪炮在实战中的缺点是装填弹药的速度慢、发射程序繁琐,打完一发弹丸之后,重新装配弹药要消耗太多的时间,这个难题深深地困绕着枪炮手,因为如果对手是骑兵的话,早就挥刀跃马过来啦。由此可见,枪炮要迅速连续射击才能在战斗中摆脱被动局面,并威慑对手。可是,初期的火器怎能与连续射击的现代精良枪械相比。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其实,我们不应该低估古人的智商,这个难题在金属管形火器出现后不久就解决了,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说来话长,当然要从灭掉元朝创建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于1328年(天历元年)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自幼家境贫困,然而却天生资质聪明过人,胸怀济世安民之志。他乘元末社会矛盾激化而天下大乱之机,毅然从军,投靠濠州的起义军将领郭子兴。从普通一兵干起,因功跃升为带兵官,到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到了1355年(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死时,朱元璋已经羽翼渐丰了。同年6月,他率水陆大军渡过天险长江,南下开拓根据地,不久占领了集庆(令江苏南京)这个传统上虎踞龙蟠的形胜之地,收降军民50余万,以此为基础,势力慢慢向四周扩张。
说了这么多,该说到朱元璋与火器的联系了。朱元璋打天下必然离不开火器,他最早与火器打交道是在南渡长江的前夕,当时还驻军于江北的和州,多方招揽人才,等待时机,在此期间,有一个名叫焦玉的匠人前来求见,并献上几十条“火龙枪”。朱元璋命得力助手徐达在军中试射,证实这种武器能够洞穿一层皮革。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拥有此枪取天下就更加容易了。遗憾的是,火龙枪的样式及具体构造如今已经失传,后人无从知晓。但是从元末明初保存至今的大批火器实物表明,朱元璋及他的对手装备得更多的枪铳类火器是“手铳”。
手铳各种型号不一,一般长约4.2至4.5厘米、口径2厘米左右、重约5至9斤,共分为三部分,即由发射弹丸的前膛、填充火药的药室以及尾銎这三部分组成,尾銎是供将士们在作战时插入长木柄的,这样,两手抓紧木柄就可以将手铳举起来射击了。如果在铳身加固四至五道横箍,还可以起到防止爆膛的作用。作战时只要点燃手铳药室外面的引信(通常是左手持铳,右手点引信),弹丸会迅速射出来。但是,那时候的手铳还没有准星及照门,因而射击的准确度比较差,在不瞄准的情况下想射中目标主要是靠运气了。朱元璋军队南征北战,处处可以看到手铳的身影。
#p#副标题#e#朱元璋首次使用火器作战是在与张士诚争霸的时候,当时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马上改名为“应天”),接下来便与盘踞在浙西的一代枭雄张士诚发生了摩擦。寻根究底,张士诚也是元末起义的群雄之一,他出身盐贩子,乘局势动荡之机,崛起于江北淮东,不久渡江南下,占领了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浙西一带地区,与随后南下的朱元璋的根据地毗邻而居。一山难容二虎,两人由摩擦发展成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拼了个你死我活。
1359年(至正十九年)2月,朱元璋的骁将胡大海向绍兴发动进攻。
防守绍兴的是张士诚的手下吕珍,他率领守军冒着枪林弹雨、以火筒(即火铳)、火箭、炮石从城上往下射击。接着,他又出奇兵冲出城反击,下令手下将士以数十条火筒对着目标同时开火。很明显,这样的齐射是一次性的,射完之后便难以为继了,那时还没有办法保持连续射击,做到用优势的火力长时间地压制对手。不过,火器在这次战斗中还是有成果的,胡大海的部将蔡元帅就在攻城时被守军用火筒击中而倒地不起。
不久,胡大海也以牙还牙,使用了火筒、铁弹丸、石炮等火器,在弓箭等冷兵器的配合之下进攻。最惹人注目的是,在这次攻城中首次使用了金属弹丸铁弹丸,这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的。
胡大海屡攻不下绍兴,在反复较量的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代价,只好撤走。在此战中,双方都不约而同在战争中动用了火器。但是火器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参战将士也不懂连续射击的战术。
朱元璋的军队用火器攻城,也必定会用火器守城,这叫“轮流转”。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3月,张士诚令其弟张士信、吕珍率军万余反击朱元璋,包围了诸暨,守将谢再兴抵抗了29天之后,援军胡德济终于赶到了,并参与守城。当时到处传闻朱元璋又派出了新的援军,正在日夜兼程赶来。张士信、吕珍所部害怕遭到守军与援军的内外夹击,从而军心不稳。胡德济、谢再兴两人决定乘隙出击,他们事先让将士们饱食一顿,等到夜深人静之时,再令将士们一齐出城高声呐喊,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射击铳炮,装作又有大批援军已经来到的样子。张士信、吕珍果然大惊失色,争路而逃,部属自相蹂躏,惨败而归。
这些战例表明那时候已经在陆战中广泛使用火器,那么在水战中是否也使用火器呢?历史记载朱元璋确实在水战中大规模动用过火器,而且过程非常精彩,下面需要详细介绍。不过,有胆量与朱元璋进行水战的不是老对手张士诚,而是野心勃勃的陈友谅。
陈友谅,沔阳人(今湖北仙桃),渔民出身,乘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机会浑水摸鱼,投靠湖广起义军徐寿辉部,用不了多久,他便削尖脑袋费尽心机钻入了领导层,做了个领兵元帅。按照这个升迁速度顺利地再发展下去,下一步就是弑主自立,另起炉灶了。1360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经过精心策划,杀死了徐寿辉,在长江边的采石五圣庙中称“帝”,国号“汉”,地盘横跨湖广、河南、江浙、江西的部分地区。但他还不满足,企图顺着长江而下,一口吞并朱元璋。然而,骄兵必败,汉军在应天城下中计受挫,顶不住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接连丢掉了太平、安庆、江州,一直倒退回了武昌。
陈友谅虽败,但实力犹存,他利用朱元璋主力回师江北之际,在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4月顷巢而出,以号称“八十万”的水陆大军包围了重要的战略枢纽鄱阳湖边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同时,顺势攻取了吉安、临江、无为州。
陈友谅这次出兵,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攻克洪都,庞大的汉军水师经长江口集结在鄱阳湖,参与进攻洪都。这支水师有丰富的攻坚经验,但他们不是凭着当时的先进武器火器来攻城,而是靠巨舰。巨舰攻城不是天方夜潭,例如1360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在进攻长江边的太平城时,动用巨舰乘水涨之机紧挨在太平城西南边的墙垣而停泊,就这样,一群群的水兵们轻易地从高大的舰上跃上城墙,一举破城。
汉军的巨舰高数丈,上下分成三层,楼层与楼层之间互相听不见说话,每一层都放置了走马栅,可容得下三千余人。这一刻,陈友谅打算故伎重施,力图以巨舰强行停靠在鄱阳湖边的洪都城墙,再重演攻克太平的一幕。谁知,巨舰怎么也靠近不了城墙,原来朱元璋吸取了太平之败的教训,事先已经将俯瞰湖泊的城墙重新改建,向后移了三十步。
鄱阳湖里的汉军水师面对着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墙,只有干瞪眼的份,没办法,只好以步兵强攻了。汉军步兵携带着箕形的竹盾登上岸,蚂蚁一般地向洪都城抚州门涌来,有几处城墙在这些人不惜代价的进攻之下坍塌了,城池眼看就快要失守。在这个关键时刻,洪都守将邓愈率领的军队拿着火铳,及时出现在城墙破损口处,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这里,立马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p#副标题#e#疲惫的汉军,其竹盾在防备利箭与石块时已经疤痕累累,现在难以再防备火铳射出的如电光石火般迅速的弹丸,只好暂时撤退回去了。
邓愈抓紧时间,在城墙的破损之处坚立起一排排的木栅。汉军不甘心功亏一篑,又疯狂地扑上前去,踏着尸体来争夺,守军只好一边用火铳射击,一边立栅。连洪都城里最大的官都督朱文正也亲自赶来督战,经过一个通宵的战斗,终于击破汉军的骚扰,筑好了排栅。不久,守军又在新城门一带打败了汉军。
洪都守军既然已经使用火器,攻城一方理应同样用火器还击。可是,汉军在随后发动的攻势中仍然主要依靠冷兵器,这说明他们装备的火器不多,归根结底,是陈友谅漠视火器,根本没有大量使用这种新武器的意识。
汉军接连攻城失利,便重新补充竹盾等攻城器械转而进攻水关,企图破栅而入。他们抓住守军的火铳装填弹药时比较慢,不能够快速地长时间连续射击这些弱点,不顾性命,一波波地涌来。城内,都督朱文正果断下令将士们用长槊伸出木栅外面,不断刺杀密集而来的敌人。栅外的汉军没有退缩,前面的人大胆地伸出手来抢夺长槊,后面的人继续突进。朱文正见形势不利,立即要求守军改用铁戟、铁钩向外猛刺。这些武器的枪尖旁边都有横向伸出的铁钩,难以用手抢夺。伸手抢夺的汉军全部被铁戟及铁钩划得鲜血淋漓,肉沫横飞,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又一次退了回去。
就这样,洪都守军在守城的85个日日夜夜里,不知击退了多少次汉军的进攻,终于盼来了援兵。
朱元璋知道洪都被围的消息之后率领主力从江北回师,纠集了20万大军赶来增援,同年7月,到达长江至鄱阳湖的入口,首先部署军队封锁了这一带,再浩浩荡荡地开入鄱阳湖。陈友谅不得不解除对洪都的包围,转而全力对付朱元璋。
汉军的战舰首尾相连,全部涂成了红色,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舰可容3000人,中舰可容2500人,小舰可容2000人。朱元璋的战舰则是白色的,缺点是比较小,优点是机动灵活。
双方水战的战术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鼓励“接舷战”。所谓“接舷战”,是指双方的将士在战舰靠近时进行白刃战。不同之处是汉军的战舰巨大,可以在水战中横冲直撞,力图将对手的小舰撞毁击沉;而朱元璋军队的小舰反应敏捷,擅长使用各种火器发起攻击。
朱元璋的水师装备了大量火器,主要有火铳、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大小火枪、火箭、神机箭、火蒺藜以及燃烧性火器“没奈何”等。下面先对枪炮等管形火器的性能作一介绍:
火铳,一般是指盏口铳或者碗口铳。盏口铳因铳口形似酒杯而得名。碗口铳因铳口形似大碗而得名。古人有意扩大这些铳的铳口是为了减小膛压、防止爆膛。这两种铳的结构差不多,炮身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盏口形(或碗口形)、前膛、药室及安装炮架的尾銎。从保存至今的一些小型碗口铳来看,其长度约为31.5至52厘米不等、口径为10厘米左右、重约8.35至26.5公斤。而有些大型的碗口铳炮,其长度约为63厘米、口径约为23厘米、重量为73.5公斤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的人还没有将铳与炮明确区别开来,所以盏口铳与碗口铳有时又可以用来代表盏口炮及碗口炮。
古人为了让各种火器连续射击,想尽了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对军械进行改革,以碗口铳为例,这类火器后来被装上了特制的炮架。所谓特制炮架,是在一张凳子上面铺块木板,再把两门碗口铳分别嵌入这块木板的头尾两端,另外木板的中间还有一个活动轴子,这个轴子可让木板自由转动。在作战时,当木板头端的铳射击完毕后,便利用轴子将木板向后作180度的转动,让木板首尾倒置,再发射尾端的铳。经过这样的,碗口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连射两次了。然而,连射两次之后势必又要暂时停顿下来,重新装载弹药,还是达不到长时间快速地连续射击的效果。
#p#副标题#e#四川之战,东、北两路明军均使用了大量火器。那么,明初的明军究竟装备了多少火器呢?可以参考一下1380年(洪武十三年)明政府的规定,每一个100多人的“百户”,要有十人使用火铳、20人使用刀牌、30人使用弓箭、40人使用长枪。按照这个比例,火铳占了“百户”这个明代基层军事单位武器装备总数的十分之一。通常,由若干个“百户”组成“千户所”,再由若干个“千户所”组成“卫”,卫所分驻各地(每一个卫一般有5600人、每一个千户所一般有1200人)。据史籍记录,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明军大约有121万余人,那么,理论上应该有11万左右的将士装备了火铳。然而,1380年,火铳占了“百户”武器装备总数的1/10,并不等于1392年“百户”装备的兵器比例仍旧是1/10,估计可能早已经超过了1/10。为什么?因为明军在其间的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终于有能力用枪炮进行连续射击了这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在军队中增加枪炮的装备数量。
明军首次用枪炮进行连续射击的战斗,是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这要从朱元璋出兵云南说起,1381年(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将领率30万大军,从湖广、四川等地兵分两路进入云南,一路上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昆明,故元宗室梁王自杀。接着,他们又顺利攻取了大理,并设立土司等管理机构,招抚诸少数民族。云南平定之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奉命率领数万将士镇守边疆。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理应肩负重任。
但是,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却叛服无常,与驻防明军时有冲突。沐英为了巩固统治,非常注重加强防务。他针对云南位于边陲的复杂地理环境,从楚雄至景东,平均每一百里布置一营,作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驻防明军与地方土著“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首领思伦发的关系比较紧张。朱元璋在1387年(洪武二十年)叮嘱沐英要抓紧时间,日夜抢修工事,以防万一,尤其是金齿、楚雄、品甸以及兰苍江中道等要塞,不但要城高壕深,而且还要在四周布置粗大的排栅。他还特别交代,在每一个要塞里都要配备大量火铳,数目可以是一两千支、也可以是数千支。最后,他还要求云南制造火药的工场,连晚上也要加班生产,以备不时之需。其实,洪武年间的火器最初是由中央政府专门负责制造的,那时制造火器的机构先后有宝源局、军器局、兵仗局以及鞍辔局,同时还禁止制造火器技术的外传以及贩卖制造火药的原料,后来因为边陲未靖,战乱还时有发生,所以因时导势,允许一些边镇自行制造。
从朱元璋的指示中可以看出,云南的明军,在某些军事据点布防时,动用了数以千计的火铳,这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1386年(洪武十九年),明军与思伦发在云南景东地区爆发了冲突,并逐渐升级为大规模的激战。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正月,思伦发又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进攻,他的军队来到摩沙勒安营扎寨。沐英指挥命令宁正率部前往应战获胜,斩首1500人。
思伦发吃了亏,不肯就此罢休,在3月份重新进犯,亲自带领号称“30万”的大军发动了规模宏大的进攻。边陲的军事要地定边(今云南南涧)告急,沐英反应迅速,带着3万余骑兵从云南府(今云南昆明)出发,日夜兼程,经过15天的强行军,到达前线,与思伦发对峙。战争迫在眉睫,硝烟味越来越浓。
沐英的骑兵装备了大量火器,主要是手铳与神机箭,不过,大型火炮就比较少,原因是骑兵在强行军时不方便携带。而思伦发的军队虽然没有火器,却有100多只大象配合作战。
战斗开始了,明将都督冯诚以300骑兵出阵挑战,思伦发则以1万人蜂拥而来应战,前面还有30只大象正阔步向前迈进。
明军当然不会被大象吓倒,他们过去在成都有过与大象作战的经验,对付这种庞然大物是胸有成竹的。云南前卫指挥张因等50余名骑兵,在打头阵时连发弓箭,射中一只大象的左膝及胁部。乘这只大象负伤倒地之机杀死了骑在象背上的敌人,并一鼓作气,歼敌百余人,捉获一只大象而还。
事实证明,思伦发的大象战斗力并不强,可是,两军主力在第二天正式决战时沭英仍然不敢轻敌,他将阵前的将士分为三个行列,每个行列都配备着火铳、神机箭,等到思伦发军队卷土重来时,首先由第一行发射,当第一行射击完毕,则转身退到第三行之后,重新装填弹药及箭,作好再次射击的准备;同时,第二行立即前进到原先第一行的射击位置上,继续射击。以此类推,便可以达到连续射击、用火力压制对手的目的,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叠阵。叠阵是我国古代战争常用的阵,一贯以来都是用弓弩排列成行进行轮番射击。而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已经使用过类似的战术,不过,那时候是弓弩与枪炮等冷、热兵器混合作战,而现在已经发展到全部动用火器作战了。
思伦发没有吸取首战受挫的教训,再战时依旧驱赶着大象往前冲,那些参战的大象,全部披挂上铠甲,背上安置着由栏杆与盾牌组成的“战楼”,“战楼”之中坐着指挥步兵进攻的将领。大象的两边腰胁部还分别悬挂着两个竹筒,里面插着格斗利器短槊,可以让将领随时抽出来从上往下刺杀。
#p#副标题#e#当这些大象闯到阵前,明军便开始轮番射击。当时,全军分为三队,都督冯前领前队,都督同知宁正领左队,汤昭领右队。将士皆奋勇作战,火铳、神机箭等火器射击时发出的霹雳响声在山谷中回荡着,那些大象成了活动靶子,根本没机会突破明军的战阵,没多久便落荒而逃。沐英指挥张因、千户张荣尾随追击,至其营寨,纵火焚烧,烟焰涨天。然而,思伦发的主力还在,激烈的战斗仍然持续着。
明军的叠阵,需要每个队列都一丝不苟地互相配合,才能达到连续射击的效果,假如个别将士因为临阵产生怯意而手忙脚乱,甚至退却时,那么就会使叠阵的射击突然中断,让敌人有机可乘。
思伦发手下有一名叫做“昔剌”的元帅,异常骁勇善战,这人拼命地向着明军左队猛打猛冲,左队的将领宁正抵挡不住压力,稍为退却。正在山冈后面督战的沐英,无情地派人拨刀骑马飞驰而下,准备执行军法。宁正见势不妙,连忙转身重返前线,继续参加战斗。
沐英治军,纪律严明,如果手下将领胆敢在战斗中擅自退却,下场就是立即掉脑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思伦发的军队伤亡已经非常严重,连元帅刁斯郎等人也身中百余箭而死,可是他们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明军按步就班连续射击的叠阵,结果惨败而回。明军跟踪追击,斩首3万余,俘虏万余人。那百余只象也有大半沦为了炮灰,死得很难看,身体上的箭密密麻麻,活生生变成了刺猬;此外还有37只被俘虏。
大获全胜的沐英在此战中解决了火器不能连续射击的难题,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359年朱元璋军队首次在作战时用火器发射铁弹丸起,直到1388年才有能力用火器连续射击,前后经过了将近30年时间的摸索,才完成这个历史性的跨越。
30年时间似乎太漫长了,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人类历史上却是超前的,沐英领先了日本人一百几十年,例如日本战国时的名将织田信长,在1575年5月的长筱之战中用3000名携带火器的枪炮手配置成连续射击的三个梯队(相当于叠阵),大胜军阀武田胜赖麾下的精锐骑兵。
沐英也比欧洲领先了200年左右,欧洲还要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士兵才按照尼德兰总督莫里茨(Muritz)编写的操典训练,在训练时分成几排轮番射击,这种战术后来在欧洲比较流行,它与沐英的叠阵基本是一致的。
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元末明初,拥有大量火器的朱元璋军队,其先进的装备、编制、战术,已经将亚欧各国远远抛在了后面,那时的中国,是世界军事变革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