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中国历史:唐宋获法律优待 明朝许其永住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38

时间: 2013-03-19 16:40:17

核心提示: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作者:李郁,原题:《外商在中国走过千年风雨路》

如果说跨出国门做生意需要的是勇气,那么敞开国门迎客商需要的则是智慧和胸襟。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各朝各代对待外商的政策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外商在华的命运也随之起起伏伏

唐代:外商入境必须先在边关提出申请,由地方政府申报中央政府批准

宋代:政府制定了“招徕远人、阜通物货”的国策,扩大与海外诸国贸易的范围

明朝:很重视朝贡贸易。外商入关时,甘肃镇官员要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置办丰盛的酒席款待;入关后,官府要免费提供食宿和驿递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11月17日发文,决定从12月1日起,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这意味着今后中国境内所有内外资企业将统一税制,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外资企业很大优惠,这项政策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自然是能吸引外资,弊的一面是不利于公平竞争,还会引起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发生。取消这项政策是自然的事。

取消政策优惠表明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因时因事而发生的。这种变化古今中外都会发生,尤其是在中国。

如何和外国打交道,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似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道很难破解的考题。

唐宋对外商法律优待

对外通商贸易应该是国与国之间必然进行的交往活动,但在我国历史上,这条路走得很曲折。

西汉之前,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对外贸易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从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逐渐频繁。但在与匈奴的边境贸易中严禁铁器、马驽等出口,也禁止百姓私下和匈奴往来。

唐宋对陆上和海上的对外贸易极为重视,但严禁民间贸易。

明代的边境贸易沿袭唐宋之制,但严禁民间海上贸易。

清朝大多时间实行海禁。

纵观历史,大多数情况下,各朝实际上并不把边贸看作经济行为,而看作是政治行为、外交行为,因而对待前来边贸的外国商人的方式也很有趣。

唐宋时期来华的外商众多,其中阿拉伯商人最为活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与中国相邻近的波斯的“胡商”,他们从陆上丝路携带着香料和珍到凉州、长安,然后深入到洛阳、成都以及长江流域。

外商运到中国的商品有香料、犀角、象牙、珊瑚、水晶木等奇珍异品以及镔铁、砂金、木材等原材料,还有一些高级手工艺品。从中国运出的商品有丝织品、陶瓷、金、银、药材等。

唐代规定,外商入境必须先在边关提出申请,由地方政府申报中央政府批准。743年,唐玄宗出于对外商交通敌国的警惕,甚至下敕禁断外商往来。

唐代有“互市”制度,外商与华人交易必须经“互市”进行。互市的场所是一个四面由堑壕篱笆围绕的院落,入口有专人把守。交易之日,商人携带商品在卯时后来到市场,先与管理官员核定物价,然后开始买卖。

从海路来中国的外商抵境后,须先赴市舶司衙门,由市舶司将货物登记在册,代为保管。之后,商人须交纳30%左右的人口税后,领回货物,方可在广州列肆交易。进入内地,则须呈报有关部门批准。外商在中国旅行和华人一样,必须凭官方发给的通行证,即所谓“过所”,上面写明旅行者以及陪同人员的姓名、年龄以及所隶属宗族,注明随带的白银与物品。

中唐以后,河陇(指河西和陇右,相当于今甘肃西部地区)被吐蕃占据,西域及中亚各国的使者被隔断归路而滞留长安,其中有一部分人就转而经商,多从事抵押借款和高利贷业务,直至唐末。

宋代政府制定了“招徕远人、阜通物货”的国策,扩大与海外诸国贸易的范围。资料记载,与宋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外国商船漂洋过海而来,也有不少是乘坐中国商船入华。当时中国船大而坚固,安全性能更好。外商抵岸后,须将货物送存市舶库,经官府抽税、核价以后,才可领回货物在民间销售,程序大体上与唐代相同。

唐宋时代的外商在华享有一种类似治外法权的特权。唐律规定,同一国家的外商之间发生民事纠纷或刑事案件,由该国商人首领依照本国法律处置,中国官吏基本上不加干涉;不同国家的外商相互争斗,则按照中国法律论处。

宋代外商享有治外法权的情况更为普遍。《宋史·日本传》记载,日本人打死中国人后,须交给日本商人头领按日本国法律治罪。阿拉伯商人犯徒刑以上重罪由中国官员审判,犯徒刑以下轻罪,则由蕃长依照伊斯兰法典论处。

明代许外商永久长住

明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当时,外国商人以贡使的名义,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商贸活动。他们带来的主要物品有马匹、骆驼、狮子、钻石、地毯、纸张、葡萄干、宝刀等,以此来换取中国的瓷器、红玉、丝绸、茶叶、麝香、颜料、桐油等。

为确保丝路贸易的正常进行,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第一,每一使团进入嘉峪关时,必须出示关文,并逐一登记,不能随意入关;第二,外商在明朝境内从事贸易时,不得大量收购禁卖物品,如茶叶、罗绮、箭竹等,不能将熟铁、兵器等夹带出关;第三,外商必须遵守中国法令,不得殴打中国居民,不得刺探军事情报,不得携带中国人口出境;第四,外商出关时,要接受严格检查。

明朝很重视朝贡贸易。外商入关时,甘肃镇官员要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置办丰盛的酒席款待;入关后,官府要免费提供食宿和驿递。

进入嘉峪关的外国商人,当地官员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分为“起送贡使”与“存留贡使”。起送贡使一般只占使团人数的十分之一。他们在前往北京的途中,每到一地,当地官员都要组织盛会欢迎。起送贡使不得从事交易,只能携带一部分优质商品前往北京,一部分贡献于皇帝,一部分在北京市场上出售。他们可获得皇帝的优厚赏赐,以体现明朝在朝贡贸易中所奉行的厚往薄来原则。在觐见完毕后,起送贡使由原路返回。

存留贡使到北京亦得到皇帝的不同赏赐,他们带来的大多数商品在甘州、肃州等地被官府代为出售,而马匹全由陕西行都司收购,用于西北边地的耕防。

明朝还允许外商在中国永久居住。明代西欧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一本书中写道:“外商中有很多已在此地(指肃州)娶妻,成家立业,因此他们被视为土著,再也不回他们的本土……根据法律,在那里居住了9年的人就不得返回他自己的本乡。”

明朝对丝绸之路的管理较为得当,绝大多数外商都能按照明朝的法令从事贸易,这使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在明代大放异彩。明朝通过对丝绸之路的管理稳定了西北边疆,与众多的西域国家进行广泛的接触,长期和平友好,频繁贸易往来,使明代丝绸之路成为开放之路、商业之路和旅游之路,对当时西北地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究竟如何流传到国外的?

下一篇:汉武帝为何能登上皇位:全靠母亲“阴险善断”





相关内容

古代文人逛青楼:重在调情 不在发生男女关系

那叫“狎妓”,重点放在调情上…

2017-02-11
古代文人逛青楼:重在调情 不在发生男女关系
北齐“酒鬼”皇帝高洋荒淫暴虐 为何政事清明

文宣帝又能把政事委托给杨愔,…

2013-04-06
北齐“酒鬼”皇帝高洋荒淫暴虐 为何政事清明
北齐胡太后:与弄臣和士开淫乱后宫 任情欢乐

和士开出入宫禁,与胡太后任情…

2013-04-06
北齐胡太后:与弄臣和士开淫乱后宫 任情欢乐
小乔与周瑜情投意合?曾是周瑜战俘被剥夺自由

事实上小乔只是周瑜的一个女战…

2013-03-19
小乔与周瑜情投意合?曾是周瑜战俘被剥夺自由
降臣苏世长为何被唐高祖器重:语出惊人 暗含拍马

他的进谏方式与众不同,乍看起…

2013-03-19
降臣苏世长为何被唐高祖器重:语出惊人 暗含拍马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