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节俭:为省剩饭雍正专门发下圣旨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37
时间: 2013-03-19 16:42:35
核心提示: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2011年3月4日第C2版,作者:冯伯群,原题:《冯伯群清代皇帝崇尚节俭面面观》
《清代皇帝的一天》是“档案见证北京”档案文化系列讲座之一,主讲人以馆藏清宫档案文献为依据,从清代皇帝一天活动的视角,介绍皇帝读书学习、处理政务及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揭开清代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匡正了影视作品和民间的一些不实的传说,还清朝皇帝生活的本来面目,生动讲述了宫廷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本版撷取其中几个话题以飨读者。
主讲者冯伯群小传:研究馆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祖籍山东,1982年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曾任《中国档案》总编辑、《中国档案报》副总编辑。从事档案工作近30年,出版书籍3种;近年来依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收集本馆同仁撰写的文章,编辑出版《历史真相中的大清王朝三百年》、《清宫档案秘闻》、《清宫里的那些事儿》等图书。
康熙最严厉:9岁时就拒收一个精致的黄金鸟笼子
康熙从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训,要勤政爱民做一个好皇帝。他一生吃穿用度拒绝奢靡,对那些享乐、浮夸、讲排场的事毫无兴趣。他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一位统兵的将帅从前线派人给他送来一只极为罕见的黄色小鹦鹉,还专门用黄金打制了一个精致的鸟笼子。康熙那年刚刚9岁,还是个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这位大帅满心要讨得小皇帝的欢心,却不料这漂亮的小鹦鹉,皇帝却拒绝接受,不要也就罢了,还遭到一通严厉的训斥。
#p#副标题#e#道光被算计:不喜欢形象工程建设
登基大典那天,新皇帝道光就让大臣们吃了一惊。照例新皇登基,要有乐队演奏,大臣们也盼着欣赏一下这几十年才有一次机会听到的“黄钟大吕之音,金声玉振之乐”。不料这位皇帝怕乐队排练要费时、费力、更要费银子,所以下令:“设乐而不作”,也就是让乐工们拿着乐器摆摆样子。就像我们今天去听音乐会,台上乐手齐集,但提琴不让拉,笛子不许吹,什么管儿呀、号呀、鼓呀一律不许出声儿,这叫什么呀?大臣们真是别提有多扫兴了。音乐听不着,也就罢了,更让王公大臣们失望的是,道光把他们向皇上读贺表的仪式也取消了。本想着卖弄点儿好词儿,足足地给新皇帝溜溜须,结果也泡汤了。道光皇帝看来对形象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太感冒,节俭当先,能省的全都省了。
国家的事,能省就省,个人的用度也一点儿不含糊。道光坐的轿子,是他父亲用过的,坏了只许修理,不让做新的。他不摆谱,甚至说:“即使不乘辇也无不可”。把这位皇帝关于使用公家所配交通工具的言行,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有就行了,不一定非坐,就是没车坐,也没什么关系。”
关于道光的节俭,流传得最广的一则佳话,是他居然穿带补丁的衣服。裤子的膝盖磨破了,不换新的,打上补丁照穿不误,而且以此为荣,也不怕别人看见。正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臣们也纷纷效仿,不管裤子破不破,也都打上补丁,以求与皇上保持一致。一次上朝,大学士曹振镛给皇帝下跪时,有意露出自己膝盖上的补丁,还真就被道光看见了。朝廷的正事说完之后,道光与他聊起了闲天。道光问:“你的裤子也打掌啦?”曹满心欢喜,却故意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回皇上的话,做条新裤子又要花银子,打个掌,也还能穿。”臣子也能如此节俭,道光十分高兴。他又问曹:“你打这掌花了多少银子?”这下可把曹振镛问傻眼了,他那里算得出,打个补丁要多少银子呢。答不上来,又怕露馅儿,情急之下只好瞎蒙一道,回说:“差不多三两银子。”孰料道光闻听后,竟极为感慨,说:“还是民间打掌便宜,宫中内务府给朕打这个掌,竟用了五两银子。”在场的文武百官强忍着,才没笑出声来,可怜这位不谙世事的道光皇帝,苦心孤诣一力节俭,还是被内务府的贪官们给算计了,五两银子不知能做多少条新裤子呢。
对大臣们来说,衣服上打个补丁,倒也没什么可勉强的,有皇上作表率呢。但要他们在吃喝上也向皇上看齐,他们可受不了。所以在家里还是该吃就吃,想喝就喝,反正皇帝再节俭也不至于到臣子家里检查厨房吧。下厨检查还真不至于,但没事打听打听总可以吧?道光还就真有这个兴趣,那天上朝,议罢政事,道光又和大臣们聊起了家常。真倒霉,又是那位曹振镛大学士,皇上问他每天吃几个鸡蛋。曹知道千万不能说多了,还不知道皇上吃一个鸡蛋,内务府那边给算了几两银子呢。想说每天吃一个,又怕像问“打掌”那回,再问一个鸡蛋多少银子,自己还是答不上来呀。曹大学士不愧是久居官场的老油条,瞎话张嘴就来,说是从小落下了病根儿,一吃鸡蛋就胀肚,所以并未吃过鸡蛋。道光听了很高兴,说:“这下你家可省下不少银子啦!”
道光倡导节俭,确实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不是今天的作秀、拉选票。但是却难以挽留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脚步,省来省去,把香港也“省”给英国人了。
咸丰没脾气:补一个蚕豆大小的窟窿,竟花费了数百两银子
道光的悲剧在他儿子咸丰身上体现得更加彻底。咸丰继位后,严格恪守先皇崇俭去奢的圣训,力图“永守淳朴家风”。书房的门坏了,他不许换新的,让修理一下再用。谁想由工部招商修理后,竟要报销五千两银子。咸丰气坏了,下令问罪,他可不像先帝那么好糊弄。结果下面以五千两为误报,应为五十两,而蒙混过关。
一次,咸丰的一条新裤子不慎烧了一个小洞,身边的人说扔了算了。咸丰舍不得,一再说:“物力维艰,弃之可惜,宜酌量补缀之。”周围的人交口称颂皇帝的美德,说是古代贤明的帝王,穿用的衣服洗过三遍就不要了,您的裤子都破了,还不愿丢弃,真比古代的贤君伟大多了。一顿马屁,拍得咸丰皇帝得意极了。不料,一年之后裤子才补回来,咸丰居然认出了这条裤子。一问方知,裤子是送到千里之外的苏州织造那里补的,往返劳顿,加上人工、辅料,补一个蚕豆大小的窟窿,竟花费了数百两银子。这回咸丰没脾气了,只好连连感叹:“为人君者,俭犹不可,而况奢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皇帝,想节俭一点还弄成这个样子,要是奢侈起来,可怎么得了啊。
讲了清朝几位皇帝这么崇尚节俭的美德,绝不是要赞美封建社会以及诸位皇帝。不过是想告诫自己及有心的朋友,不妨借鉴一下这几位封建皇帝崇尚节俭的所作所为,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刹一刹我们老生常谈说了多少年的公款吃喝、公款、公车消费等不良作风,总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难题吧!
#p#副标题#e#档案还原:清宫年夜饭的排场
保存至今的乾隆四十六年的清宫档案——《节次照常膳底档》详细记载着乾隆皇帝这年年夜饭从摆桌到散席的全部过程及所有菜品。
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鲜,偶尔吃鱼
清朝皇帝平时一天正式的饭是两顿,早上6点多钟早膳,下午2点多钟是晚膳。年三十这天,因为是过节,所以晚膳推迟至下午4点多钟开始。但据档案记载,中午12点就开始摆桌布置凉菜、点心了。晚宴摆在乾清宫殿内,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大小与现今的半张乒乓球案子差不多。桌边围以“黄缎绣金龙镶宝石桌刷一分”,也就是桌围子。大宴桌与皇帝的“宝座”之间设一“长几”,长几的角“至桌边八寸五分”。菜点都摆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时再由人取到长几上。
大宴桌上的菜点由外到里分成八路,有各式荤素甜咸点心,有冷膳,有热膳,共六十三品,还有两副雕漆果盒,四座苏糕、鲍螺等果品、面食。各种膳点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间的距离也都有尺寸要求。所谓“鲍螺”并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鲍鱼、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鲜,偶尔吃鱼,也只吃松花江贡进来的银鱼、鲟鳇鱼。这里的鲍螺,据说是一种海产品晾干后磨成粉做成的点心。
大菜之外有果钟八品,及奶子,小点心、炉食、敖尔布哈、鸭子馅包子、米面点心等小吃分东西排列,其中“敖尔布哈”系一种满族油炸的面食,还有四品南北小菜。
以上膳点按清宫大宴规矩全部用铜胎掐丝珐琅盘、碗、碟盛装。
因为是过年的家宴,所以平时各自单独开伙、单独吃饭的妃嫔们也有幸来陪皇上吃饭。其中愉妃、容妃、十公主为东头桌,顺妃、循嫔为东二桌,禄贵人、鄂长在为东三桌,颖妃、惇妃为西头桌,诚嫔、林贵人为西二桌,明贵人、白常在为西三桌,以上乾隆的品级分为四等的十二个老婆加一个女儿是这顿年夜饭的陪客,内中东头桌的容妃也就是几乎人所共知的那位从新疆来的香妃。
老婆孩子以外,还有六桌陪客,每桌冷热菜点一共二十四品,比起皇上就少多了,而且盛菜的碗也降格为瓷碗了。
将近下午五点,冷膳、热膳全部摆好以后,太监请万岁爷升座,此时乐声奏起,皇帝入座后,妃嫔入座。然后再奏乐,随着乐声给万岁爷进汤膳。汤膳用对盒盛装,放在飞龙宴盒上呈进。“对盒”即两盒合一,取成双成对吉祥之意。皇上的对盒是两副,左一盒为燕窝红白鸭子腰烫膳一品,粳米乾膳一品。右一盒为燕窝鸭腰汤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
皇帝的汤送完了,给妃、嫔、贵人、常在送汤,也用对盒,但数量减半,每人一副,内装粳米膳一品,羊肉卧蛋粉汤一品。而且也有规矩:“头桌先进还是头桌先出”,不能端齐了挨着桌送,而是送完一个,再送第二个。
转宴完毕开始摆酒宴
汤膳送过了,送奶茶,送果茶,此时停止奏乐,转宴开始。
所谓“转宴”就是大宴桌上的八路膳点及后上的汤膳依次送到皇上面前的长几上,也就是皇上正式开吃。吃的顺序是“转宴先从万岁爷怀里转起”,也就是哪个离皇上近,就先来哪个。汤膳是最后进的,离皇上最近,于是“先转汤膳”,头对盒进过,二对盒进的同时开始给妃嫔们转宴了。这意思是皇上要吃头一口,皇上没吃,妃嫔们不能先吃。
妃嫔们的转宴也是“先从怀里往外转,唯有花瓶、筷子不转”,花瓶、筷子不能吃自然不用转。
转宴完毕开始摆酒宴,这时再奏乐,随着乐声“上万岁爷酒宴一桌四十品,摆五路,每路八品”。
这四十品菜有荤菜二十品,果子二十品。也用对盒呈进。与前面一样,头对盒送完,随二对盒进的同时“摆妃嫔等位酒宴六桌。每桌十五品,菜七品,果子八品”。
酒宴摆毕,乐止。然后再奏乐,此时总管太监“请酒一杯至万岁爷前跪进”。
#p#副标题#e#皇帝开喝后,给妃嫔进酒。然后给皇上进果茶,与喝酒的程序一样。喝完果茶,皇上、妇嫔该撤了,此时又掉了一个过儿,妃嫔们先“起座”,然后乾清宫总管太监报告皇上“宴毕”,然后是“万岁爷起座”。这时乐止,皇上的大宴、酒宴就吃完了。
最后一个节目,皇上下令把自己吃过的、吃剩的、只看没吃的百十样“折罗”赏给亲近的大臣和亲王、郡王们。有幸吃到这顿剩饭的名单也详细登录在案:
“奉旨,大宴一桌赏:罗布藏多尔济、拉他那西弟、孔拉丰阿、福隆安、梁国治、和珅、董浩、福长安。酒宴一桌赏:睿亲王、庄亲王、裕亲王、诚亲王、恒郡王、和郡王,钦此。”
摆完了大宴、酒宴,该给大家报报菜名了。与民间想象的不同,皇帝当年的饭菜与今天的宴席相比也算不得太丰盛。如今请客,特别是公款吃喝,各类海鲜必不可少,但当年皇宫的膳房除了几个海参做的菜,其他海鲜如大虾、螃蟹、蛏子、海螺几乎没有,更不用说什么石斑鱼、象拔蚌了。据说康熙东巡到了松花江才吃到鲜鱼,立刻派人用600里快递打马进京孝敬给她奶奶孝庄太皇太后品尝。
宫廷膳房的厨师做的饭菜基本上是辽沈一带的汉族风味
清朝皇家兴起于满洲,饮食上带有浓重的关外特色。主持宫廷膳房的厨师大多是清初入关前的汉军旗人,这些人做的饭菜基本上是辽沈一带的汉族风味。加之满族先祖崇尚打猎,所以菜肴中野味是其重点,像鹿肉、狍子肉、野鸡、野鸭,家畜肉类以羊肉居多,其次是牛肉,猪肉最少。家禽中鸭子用得最多,其次是鹅、是鸡。另外菜也好,汤也好,几乎都少不了燕窝,此外口蘑、冬笋也不少见。这些菜从顺治一直吃到咸丰,到了慈禧掌政的同治、光绪年间,清宫的伙食才有了比较明显一点儿的改变,蔬菜开始多了起来。
从乾隆朝的《膳底档》上看,主食大致为粳米饭、馒头、花卷,各种米面糕,鸭子口蘑馅、鸡肉馅、羊肉馅、韭菜馅的包子、烫面饺子,各种汤面,猪肉馅烧饼、各种面食,饽饽。
菜分三种:一为热锅,有四十多种,其中鸭子占了大半,如燕窝口蘑火薰白鸭子、红白鸭子炖白菜、糟鸭子糟肉、葱椒鸭子、挂炉鸭子、燕窝莲子鸭子、山药鸭羹。再有就是肥鸡烩大丸子、肥鸡鸡冠肉、炒鸡肉片炖菠菜豆腐、酒炖羊肉豆腐丸子菜。鸡肉、羊肉及杂脍热锅。
热菜有五十多种,多半也少不了鸭子,如燕窝口蘑鸭丝、冬笋鸭腰、口蘑冬笋炒鸭丝、鸭子东坡肉、鸭丁炒豆腐、醋熘鸭腰。此外是鹿筋拆肥鸡、肥鸡拆肘子、鹿筋酒炖羊肉,还有烧狗肉、炒木樨肉、狍子肉、羊肉片、羊肉丝、羊肚丝等。
冷盘有二十几种,如清蒸鸭子鹿尾糊猪肉、蒸肥鸡炸羊羔、烧狍肉、野鸡爪、五香肘子丝、五香鸡丝。
除了皇上的御膳房自己做的菜,太后、妃嫔、亲近大臣有时也给皇上送菜。如“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早膳,皇太后赐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一品、酒炖羊肉一品、鸡蛋蜂糕一品”。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和珅进热锅一品、菜八品……攒盘肉一品、饽饽六品……银碟小菜四品、咸肉一品、糟鹅蛋一品……”和珅一次送来热菜、冷菜、点心、奶子、果子粥一大堆、摆了好几桌,也许是皇上吃得高兴,吃毕赏给和珅家厨子他思哈、四儿、张成、王玉每人大制钱两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