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笔下的康熙皇帝:对大臣体恤包容 不分满汉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35
时间: 2013-03-19 16:44:12
核心提示: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2011年5月6日16版,作者:王淼 史景迁,原题:《教科书之外的》
《康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一部确立了个人文体风格、乃至“把学术提升到美的范畴”的作品。
作为一部别开生面的史学作品,《康熙》一书的副标题是“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其写作手法是将客观的历史材料,转化为以第一人称叙事的自传型文体,以康熙本人的“自说自话”,“述说康熙内心世界的种种欢愉、悚惧、猜疑、懊悔、无奈,乃至于追忆、梦境,俾以深入揣摩康熙的人格特质、心智意念”,展示出当时的历史细节和社会境况。
在《康熙》一书中,史景迁从“游”、“治”、“思”、“寿”、“阿哥”、“谕”六个方面让康熙皇帝现身说法。所谓“游”,大抵记录康熙壮年时期的游猎和征战,建构康熙驰骋大地时的思想意念,借以展示康熙个性中阳刚外露的一面。所谓“治”,主是表现康熙的治国理念,如因人而治,用人不疑;了解民情,针对施政;对待大臣体恤包容,不分满汉等等。所谓“思”,是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观照,展示出一位勤学多思的皇帝形象。所谓“寿”,是力图刻画康熙对无法逾越肉身局限的内心惆怅。所谓“阿哥”,则是借各位“阿哥”之间的拉帮结派和明争暗斗,揭示宫廷斗争之严酷,窥探康熙晚年几近绝望的感情世界。所谓“谕”,既是对康熙所草拟的《临终谕旨》的移译,亦不妨看作是康熙自传的最后总结。
史景迁说,他之所以对《康熙》一书作如此蒙太奇式的组织架构,首先是出于叙述的考虑——让读者通过康熙本人的自画像,去了解他的日常生活,领略他内心深处的挂碍,进而发现康熙身上被抹杀的另一面,诸如他个性的矛盾、内心的纠结,从乐观旷达到歇斯底里,从温厚宽容到冷酷无情。事实上,史景迁试图以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告诉我们,康熙既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又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常人;他既无法超脱政治的藩篱,更不可能摆脱人性的桎梏。这样一个康熙皇帝与一般教科书中所塑造的康熙形象相去甚远,但是,毫无疑问,这一个康熙皇帝不仅比之教科书中的康熙形象更立体、更丰满、更生动,同时,也显然更具有人性的真实性。
在主流历史学家的眼里,以别开生面的自传形式去还原历史和历史人物,即便不算旁门左道,至少也是不合学术规范的。史景迁笔下的康熙自传虽然是“援引零碎史料裁剪而成”,他对中国史志档案和西方史志档案的灵活运用,也的确几乎达到了“无字无来历”、决不添油加醋的地步。但在选择史料方面,仍然不能够排除他带有一定的主观用心,他所塑造的康熙皇帝,是他眼中的“这一个”,却很难成为被史学界普遍认可的“那一个”。
不过,作为一部专供西方读者“悠游康熙帝国世界的导览”,史景迁首先考虑的,是让他的读者“读进去”,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在书写策略上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单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史景迁的历史书写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其成功之处不在于他为史学界提供了最新的历史范本,而在于引领西方读者走进了康熙的帝国世界,领略到别样的中国历史风景——对一位美国汉学家来说,这何尝不是巨大的贡献。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美]史景迁著,温洽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