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山东豪杰为何甘愿受李世民领导:谣言的功劳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43

时间: 2013-03-19 16:46:18

副标题#e#

核心提示

本文摘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作者:李锦绣,原题:《论“李氏将兴”——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一》

提要:本文在陈寅恪先生《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一文论述的基础上,对“山东豪杰”之说提出补充,指出隋末唐初山东豪杰分黎阳、瓦岗寨及豆子卤亢、高鸡泊两大集团,他们在政治上取向各异,其间的消长直接影响了武德贞观政治。“李氏将兴”虽在关陇集团内部提出,但也与黎阳山东豪杰有间接联系。这一系统山东豪杰从杨玄感起,就与关陇贵族建立了联盟,他们臣服于李密、李世民,是形势使然。李世民将这一联盟中关陇贵族提到为主地位,使山东豪杰为用,开创了唐代历史的新局面。

关键词:山东豪杰 关陇集团 李氏

隋末唐初,神州版荡,逐鹿群雄各树旗帜,称王号帝,但假天命而号令天下者只有李、刘二氏。“李氏将兴”与“刘氏主吉”,不但代表了关陇与山东两种势力,而且也反映了两种种族文化。“李氏将兴”,最终导致了唐帝登九五,君临天下;“刘氏主吉”在刘黑闼平定后,对唐代政治文化仍有影响,直到安史乱后。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探讨武德年间河北山东之乱,探讨山东豪杰与武德、贞观政治的关系,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 李氏将兴

隋末,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谶语广为流传,李密、李渊、李轨均先后以之号令天下。《资治通鉴》卷一八三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条略云:

李密自雍州(邱)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人问其故,玄英言:“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密也。”

李密后来主权瓦岗,瓦岗寨成为各路英雄辐辏之地,不能说不与此谶语大有干系。《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略云:  

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案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自尔已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

#p#副标题#e#

李渊自认为天命所归,并以之直取关中,号令天下,成为真正代隋的李氏。《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617)六月条云:  

李轨为河西诸胡所推,因其姓氏,可见“李氏当王”谶语广闻于天下。李唐代隋,谶语只是一个借口,李渊、李密、李轨等均利用谶语,以示己为天命所归。那么“李氏将兴”是如何产生的呢?

《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之部》本纪第一武德八年(625)条云:  

寅恪先生的批注解释了“李氏将兴”谶语出现的原因。据《周书》卷二五李贤传,知其先为陇西成纪人,贤后魏时因战功,累镇原州、瓜州,进爵河西郡公。周高祖及齐王宪皆养于贤家,高祖幸贤第,恩赐无比,“贤门生昔经侍奉者,二人授大都督,四人授帅都督,六人别将。奴已免贱者,五人授军主,未免贱者十二人酬替放之”,“赐贤弟申国公穆亦如之”,后征拜为柱国大将军。子端,赠上大将军;吉,仪同三司;崇,位至太府中大夫,上柱国,广宗郡公;李轨,开府仪同大将军,升迁县伯;询,上柱国,陇西郡公。据《隋书》卷三七李穆传,李贤之弟穆,周佐命功臣,进位上柱国,拜大左辅,并州总管。隋高祖作相,密表劝进,直接导致了隋的建立。高祖受禅,穆来朝,“高祖降坐礼之,拜太师,赞拜不名,真食成安县三千户。于是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子忄享,早卒;怡,官至仪同,早卒;雅,授大将军,开皇初进爵为公;恒,官至盐州刺史,封阳曲侯;荣,合州刺史,长城县公;直,车骑将军,归政县侯;雄,柱国,密国公,骠骑将军。李氏门庭盛大,正如李崇所谓“合家富贵者数十人”,这样的大族为所忌,为天下瞩目,在所难免,故穆传末史臣曰:“穆之子孙,特为隆盛,朱轮华毂,凡数十人,见忌当时,祸难专及。”但真正促使炀帝杀李穆家族的还是因李浑及李敏。《隋书》卷三七略云:

《隋书》认为李穆族诛是由于李浑与宇文述结怨,故将灭族事系于浑传,实际上,安伽陀之言与炀帝所忌者却是李敏。同书同卷略云:  

杨坚女为周宣帝后,坚据之夺宇文氏皇位,故称“公主有大功于我”,李敏尚周宣帝女,因之而拜柱国、增食邑、典禁兵,难免会受到夺周不以其道的杨隋政权的猜忌,但真正引出“李氏当王”的图谶的应是“遣敏于黎阳督运”。据浑传,安伽陀称图谶有李氏为天子在帝讨辽东时,炀帝在大业七年(611)至八年(612)八月、九年(613)正月至六月,十年(614)三月至八月曾三次讨辽东,安伽陀上言当在大业十年,因为据敏传,此前炀帝对李穆家族并无忌讳,安伽陀进言后,炀帝才借口“洪”字当谶,令敏引决,敏因数与金才、善衡等密议,才使宇文述得以进谗诛杀。那么,是什么促使安伽陀在大业十年对炀帝议诛诸李呢?我认为就是李敏于黎阳督运一事。《隋书》卷七十杨玄感传云:  

#p#副标题#e#

玄感为炀帝夺位功臣杨素之子,累世尊显,家门鼎盛,虑帝猜忌,大业九年利用伐辽东时于黎阳督运的条件,起兵反隋。据同书卷四炀帝纪,征辽东兵“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玄感领馈运,据黎阳联络山东豪杰,诸弟从征者亦领兵,东都、关中岌岌可危,炀帝急忙班师平叛。事隔一年,黎阳督运事由李敏负责,而李敏家族之盛,从征子弟之多又远过于杨玄感。敏妻表中所谓“若复渡辽,吾与汝必为大将……子弟响应,各杀军将,一日之间,天下足定”,虽为宇文述杜撰,但大业十年李敏于黎阳督运,“诸房子侄,内外亲娅,并募从征”当是事实。安伽陀正是看到这一点,才谎称图谶,观炀帝尽诛诸李,诸李当指从帝东征的李敏族人。炀帝此次征辽,匆忙班师,也为上述论点提供了旁证。《通鉴》卷一八二大业十年条略云:  

高丽困弊,来护儿所战皆捷,直抵平壤。从护儿与崔君肃的争论看,这次可一举彻底平高丽是人所共知的。但誓平高丽的炀帝为何放弃了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而受降班师呢?更可论者,《隋书》卷四记载此次出兵前诏书尚云:

高元伏钅质泥首,送款军门,寻请入朝,归罪司寇。朕以许其改过,乃诏班师。而长恶靡悛,宴安鸩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便可分命六师,百道俱进。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秣马丸都,观兵辽水。

高元请降不足信,伪降不改,故再度出师,但此诏言犹在耳,为何炀帝在高元乞降时又“大悦,遣使持节召护儿还”呢?是否为炀帝听信了安伽陀的话而疑李敏家族,匆忙班师呢?史籍无确载。但从方士进言,炀帝班师,其后因“洪”字讽李敏引决的一连串事件看,炀帝匆忙班师的主要原因在于忌于黎阳督运的李敏。

李穆家族为隋关陇集团盛门。《隋书》卷二开皇十七年(597)四月条略云:  

#p#副标题#e#

李密所建立的关陇集团与山东豪杰的联盟与杨玄感建立的一样,虽关陇贵族为首领,但联盟内部仍以山东豪杰意志为主,这突出表现在攻东都与入长安的问题上。《新唐书》卷八四李密传后赞曰:  

东都是山东豪杰的政治中心,而入长安是关陇集团的意志。李密曾劝杨玄感直接入长安而玄感决意攻东都,到了李密领导瓦岗寨时,又走了杨玄感的覆辙。同书同卷密传略云:  

护军柴孝和说密曰:“秦地阻山带河,项背之亡,汉得之王。今公以仁基壁回洛,翟让保洛口,公束铠倍道趋长安,百姓谁不郊迎?是征而不战也。众附兵强,然后东向,指扌为豪杰,天下廓廓无事矣。今迟之,恐为人先。”密曰:“仆怀此久,顾我部皆山东人,今未下洛,安肯与我偕西?且诸将皆群盗,不相统一,败则扫地矣。”遂止。

杨玄感坚持攻洛时借口“百官家口在东都”,而李密则说得更加明白,“山东人”指的就是山东豪杰,他们因李密为杨玄感部下、为关陇贵族而推之为主,但他们是李密集团中的主要势力,李密攻取方向则由他们的政治中心左右,这是李密与杨玄感时关陇贵族与山东豪杰联盟的特色。而真正能够占领关中,然后东向指挥山东豪杰的是李唐王朝,这些山东豪杰到了李世民手下,才又重新形成了有别于杨玄感及瓦岗寨的关陇—山东联盟,即关陇势力为主,山东豪杰为用。

李密失败后,瓦岗寨系统的山东豪杰大都降唐,这是自杨玄感、李密所建立的关陇、山东联盟形势使然,这部分山东豪杰乐于投奔关陇贵族。《旧唐书》卷六七李责力传略云:

李责力也参与了劝翟让接纳李密,可见责力心向关陇,故密败后,随密归唐。同书卷六九云: 

同书卷八三略云:  

李密败后,一部分将领落入王世充手中,这些将领除单雄信外,大多弃充而归唐。《旧唐书》卷六八略云:  

《新唐书》卷九四略云: 

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因隋乱而据洛阳,秦叔宝、程知节、李君羡弃之归唐,鄙薄世充为人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不归窦建德等其他割据势力而降唐,主要是因为瓦岗寨所形成的关陇与山东联盟的因子。李密败亡,八大柱国李虎后裔李渊为关陇贵族的代表,瓦岗寨系统的山东豪杰纷纷降唐,也就不足怪了。《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略云: 

#p#副标题#e#

“东人“指山东人。李世民与山东豪杰结成了稳固的联盟;这些山东豪杰来源如何呢?据同书巢王元吉传,建成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仍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请同行”,可见除徐责力、李靖外,上引四人为秦府骁将的代表。四人中秦叔宝、程知节为瓦岗寨系统,已具上论,段志玄,《新唐书》卷八九略云:  

齐州临淄人……大业末,从父客太原,以票果,诸恶少年畏之,为秦所所识。高祖兴,以千人从,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破窦建德,平东都,迁秦王右二护军。隐太子尝以金帛诱之,拒不纳。段志玄亦为山东豪杰,因客居太原,早从高祖,与秦叔宝、程知节的经历不同。

尉迟敬德,尚需多论。《旧唐书》卷六八略云:

尉迟敬德也是山东豪杰,但出身于刘武周系统。刘武周与河北窦建德、刘黑闼集团更为接近,故而刘武周部下即使暂时降唐,其后仍要叛去。尉迟敬德在其系统中,未必不与寻相一样思叛,赖太宗惜其骁勇,推赤心置人腹,用之不疑,感化了敬德,使之始终尽忠尽力。结合段志玄传看,隐太子等拉拢秦府武将的目标是段志玄、尉迟敬德,这一点很值得注意。在建成、元吉看来,段与尉迟二人不出身瓦岗系统,未必能尽忠秦王,易于拉拢,而出身瓦岗寨系统的徐责力、秦叔宝、程知节等虽然也骁勇无比,但隐太子等知其不可能背叛秦王,故而未行拉拢、贿赂事。据此可见,太宗虽与山东豪杰结盟,但其中最主要也是最信赖的是出身于瓦岗寨系统的山东豪杰,不论是统一天下,谋取帝位,还是后来贞观年间的对外战争,太宗真正用之不疑的多出身于瓦岗寨系统。

尉迟敬德屡救太宗于危难,并且在玄武门事变中亲手射死元吉,功勋卓著,但这些并未彻底消除太宗的疑心。《通鉴》卷一九五贞观十三年(639)二月条云: 

太宗疑敬德反,除了敬德出身刘武周系统外,别无解释。敬德其后亦认识到了这一点,《旧唐书》卷六八云:  

敬德在贞观年间,除征高丽外,未被授权参与任何战役,与李责力、程知节等很不相同。《旧传》称“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恐怕其间亦有太宗本人的顾忌与猜疑,敬德不与外间交通十六年,当是因太宗之疑而知惧。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敬德性直,而是因其不出身于瓦岗寨系统所致。以上论述了瓦岗寨(黎阳)系统山东豪杰与杨玄感、李密、李世民结盟的经过,这部分山东豪杰接纳关陇贵族为其领导,信奉“李氏将兴”,最后归于秦王,李世民改变了关陇与山东联盟中山东豪杰为主的局面,建立了关陇为主、山东豪杰为用的新联盟,用之不疑,不但因之统一了中原、夺取了帝位,而且建立了贞观武功。同是山东集团,这一部分的豪杰写下了与高鸡泊系统豪杰截然不同的历史。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大明灭亡的真相:崇祯皇帝刚愎多疑 嗜杀寡恩

下一篇:从中国最早的叛徒李陵看“汉奸”是怎样炼成的





相关内容

古代文人逛青楼:重在调情 不在发生男女关系

那叫“狎妓”,重点放在调情上…

2017-02-11
古代文人逛青楼:重在调情 不在发生男女关系
北齐“酒鬼”皇帝高洋荒淫暴虐 为何政事清明

文宣帝又能把政事委托给杨愔,…

2013-04-06
北齐“酒鬼”皇帝高洋荒淫暴虐 为何政事清明
北齐胡太后:与弄臣和士开淫乱后宫 任情欢乐

和士开出入宫禁,与胡太后任情…

2013-04-06
北齐胡太后:与弄臣和士开淫乱后宫 任情欢乐
小乔与周瑜情投意合?曾是周瑜战俘被剥夺自由

事实上小乔只是周瑜的一个女战…

2013-03-19
小乔与周瑜情投意合?曾是周瑜战俘被剥夺自由
降臣苏世长为何被唐高祖器重:语出惊人 暗含拍马

他的进谏方式与众不同,乍看起…

2013-03-19
降臣苏世长为何被唐高祖器重:语出惊人 暗含拍马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