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的来源
- 作者: 翔子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112
时间: 2013-06-08 10:17:05
通过对菊花品种分类的一般认识,我们便可以大体了解菊花品种的极大的多样性。菊花品种的极大多样性,吸引了许多的分类工作者们去探讨菊花的原祖。或认为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ul. 是菊花的原始祖先,或认为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Ling et Shih是原祖,或认为它的原祖是Dendranthema chanetii (Levl.) Shih,或者开出一系列的可能的原祖名单。我国科学工作者有的还进行过属间杂交实验,在探讨菊花真源方面做了一些推测性和实验性工作。无论推测和实验,都是试图把菊花的来源落实于本属的某一个或某两个种上,并且试图指出,在这些浩瀚的品种中,哪一个品种最为原始,即是说,想找出最原始的菊花品种。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似乎可以肯定,菊花的来源是多方面,即是说多元的,不是单元起源的。断不能用简单化的方法来概括。菊花是异花受粉植物。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种间,甚至属间杂交的办法,来获取菊花的新性状,并通过返交、互交等有性过程来获得新性状的分离。这样如此返复的遗传重组合和性状的分离,新性状就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人工杂交和随机的自然选择都可以同时出现或交替发生。但是,去劣择优的人工选择过程,却永远起着主导作用。菊属的其他种的细胞染色体资料,说明这个属的种间是非常容易杂交的。但是,非常遗憾,对菊花染色体的记录是极其有限的。仅记录到的,菊花是6倍体,2n=54。还必须指出,菊花新品种产生的另一个可能的途径是体细胞的突变(芽变),用固定芽变的办法来获得新品种。
因此可以相信,菊花是一种多来源的,是通过人们长期的定向(主要是取其观赏价值)的人工选择的杂种混合体。确信,未来对菊花诸品种以及菊花以外的邻近属的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定能揭示菊花的来龙去脉。
然而,尽管如此,作为长期的人工选择的结果,菊花应该与自然发生的种等量齐观,即是说,应该与自然种等值地、独立的作为种看待。
这是很清楚的还是利用菊花的有性繁殖(人工的或自然的昆虫传粉)借助遗传重组合和性状分离或基因突变,来进行新品种的选择,而利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来固定新性状,培育新品种。菊花的无性繁殖法有扦插、分枝、压条等。扦插是普通的方法。
品种分类
头花序皆可入药,味甘苦,微寒,散风,清热解毒,这就是药菊。
按形态分
按头状花序干燥后形状大小,舌状花的长度,可把药菊分成 4 大类,即白菊花、雏菊花、贡菊花和杭菊花四类。在每一类里则根据原产地取名。在白菊花类里,以产安徽亳州的亳菊品质最佳,其次如河南武陟的怀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河北安国的祁菊,浙江德清的德菊等。
按花期分
根据花期迟早,有早菊(九月开放),秋菊(十月至十一月),晚菊(十二月至元月),但经过园艺家们的辛勤培植,改变日照条件,也有五月开花的五月菊,七月开花的七月菊,八月开花的八月菊。根据花径大小区分,花径在10cm以上的称大菊,花径在10~6cm的为中菊,花径在6厘米以下的为小菊。根据瓣型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
我国人民对菊花投以极大的注意和兴趣,最早也并不止因为它有独特的观赏性,主要还在于它的药用价值。在春秋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足见,当时已将菊花的花当作蔬菜使用了。但是,到了汉朝及唐朝对菊花的药用价值引入了极大的注意。菊花的花是清凉药,味寒、甘苦、散风清热,明目平肝。这就叫药菊,根据头状花序大小、色质,药菊也有它自己的分类法。
依种型
品种演化次序和栽培、应用进行分类。
具体分法如下:
(一)小菊系(在正常栽培状况下花径小于6厘米)小轮型、小球型、小星型、小桂型。
(二)中、大菊系(在自然栽培状况下花径大于6厘米):
1.瓣子花类(舌状花以平瓣为主):单瓣型、复瓣型、莲座型、翻卷型、球型、卷散型、垂带型。
2.管子花类(舌状花为管瓣):管球型、管盘型、披散型、松针型、舞环型、珠管型。
3.桂瓣花类(筒状花呈托桂状):托桂型。
4.畸形花类(小花密生毛刺及先端开裂若龙爪等): 毛刺型、龙爪型。
化学成分
瓜叶菊
1、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
2、还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刺槐甙(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side),木犀草素(Luteolin),β-榄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ne),二十六烷(Hexacosane)。
3、糖类和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