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石皴法的历史
- 作者: 翔子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95
时间: 2013-06-21 10:58:14

皴法的出现标志着的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千百年以来皴法已经从基本技法演化成了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它不仅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还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
关于“皴”的解释《说文解字》作:“皮细起也,从皮夋声”。 “皴”与绘画的关系早在《梁书?武帝纪》中有:“执笔触寒,手为皴裂。又绘法。”《汤垕书鉴》又有:“曹弗兴善画,作人物衣纹皴绉。又董元画山石,作麻皮皴。”《世说新语?》记载顾恺之画裴楷像,“颊上益三毛”,而“神明殊胜”,是说在画像的颊上添三笔皱纹,而人物精神立现。这三笔皱纹就是早期人物画中的表现皮肤质感的皴笔 。
中国山水画是人类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形之于绘画,也以体现在山水画上最为清晰。绘画技法的发展给画种的演进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皴法也是如此。一幅山水画中,山石画法的任务最为重要,它与笔法、墨法、章法、设色等相比,皴法在种类上也最为丰富,是山水画技法中最值得研究、也最能代表画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而贺天健道:“强调一些说,皴法可以当作山水画艺术中的一种生命看。”
山水画在隋唐以前尚未形成“皴法”,即所谓“空勾无皴”。有人称唐代的山水画皴法也“皆如铁线”,可见,皴法实际上是由线艺术发展形成的。从现存的唐代绘画作品来看,已与魏晋六朝山水只勾轮廓线的画法大不相同。除了画大轮廓线以外,还画小轮廓线的山石结构并也有疏密变化,用笔上也有中锋,以侧锋和用墨的干湿浓淡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阴阳向背。不过这一时期的皴法还显得比较简单,到后来的五代和宋元时期的发展,皴法才显得更加的丰富成熟。
皴法作为“程式化”的典型形态,具有形式美的因素。皴法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美、力度美、肌理美等方面,这是从皴法的外在形式因素而言。从皴法包含的深层美学内涵看,中国艺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强调精神与物质的沟通,超越有形的物质,达到通过外在世界感悟到内心的审美追求。因此,皴法的价值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