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溯源

  • 作者: 网络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164

时间: 2019-12-31 09:17:47

    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
    唐太宗命画工绘大将秦琼、敬德画像悬挂宫门,以避邪,成为门神之始,由于它的使用量大单以的手绘年画很难满足需求,于是民间艺人用木版刻印来大量生产,从而得到发展,近而形成年俗, 北宋初年,宋太祖总结前朝经验,提倡以文治天下,结束了长年的动荡,为教化臣民,成立画院,命画院待诏绘刻图画,张贴于市井茶楼,从而开创了木版年画的鼎盛局面,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各地艺术家画家也云集与此,据宋《图绘宝鉴》宋仁宗时命画院待诏高克明,于氏等绘刻《三朝训鉴图》颁与宗室和大臣,   上有所好下必効,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宋代在雕版刻工几近失业,这此雕版工人为寻求出路,大量参与雕印木版年画,使宋代木版年画业推向繁荣。
    其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主要有各种神码,钟馗,门神,鞍马人物,娃娃仕女,福禄寿禧等,所用原颜料为矿植物经加工漂出,色序有:丹红、铜绿、水红、槐黄、葵紫、大红,古时用纸以白麻纸为主,麻纸抓色好,上色均匀,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发展到此宋末,木版年画已成为河南开封朱仙镇的优势产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及周边地区朱仙镇等地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也有官坊印刷,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年画艺人或被金人掳去,或逃散他方,损失怠尽,看到开封年画昔日的辉煌。只有朱仙镇艺人世代传承木版年画艺术。明太祖统一后,国内经济得到发展,明中期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坊的发展,当明朱仙镇较有名的作坊是山西人开设的晋泰永商号,招收工人过千,雕版几千套,豫盛荣商号年画远销全国各地,远粮河的复通,使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清代中期朱仙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豫盛荣,晋泰永、振源永、德源、天义德、万同、万通、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曹家、二合、二合永,天成、天盛、和成、天瑞、天义、万和,永盛祥,泰盛、三成义等。而民间年画则多以朱仙镇老店为字号刻印,一些外地商号避难外迁,一些商号迁入开封发展,当时由于石版画的兴起,木版年画业已经萧条,画店多经营香、烛、纸炮,只于门神会时到朱仙镇进些农民印刷的年画于春节前销售,免强维持。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1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每年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1953年后,开封市组织民间艺人成立木版年画制作社,文革中解散,改革开放以后,朱仙镇政府于1983年成立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溯源_年画艺术,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发前景如何





相关内容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

2019-12-31
朱仙镇木版年画
数字版画

或称数码版画,电脑版画,计算…

2019-12-31
数字版画
版画的审美感知

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

2019-12-31
版画的审美感知
英伦版画怪才埃里克•吉尔

近代英伦藏书票作者中的老几位…

2016-02-29
英伦版画怪才埃里克•吉尔
孔版版画

在纸版或铁皮上将一个号码刻透…

2016-02-29
孔版版画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