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五)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344

时间: 2012-03-13 13:49:08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 唯求则非邦也与。

  3、 蹇叔之子与师。

  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 与尔三矢。

  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答案

  一、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14动词,帮助;15—16动词,等待;17副词,全、都;18—20介词,同、跟;21—23连词,和、与。

  二、DF(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三、

  1、 动词,可译为赞许

  2、 动词,可译为给予

  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 介词,可译为和

  5、 动词,可译为对付

  6、 动词,可译为参与

  7、 动词,可译为结交

  8、 动词,可译为帮助

  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六)

下一篇: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四)





相关内容

成语洗耳恭听的由来和释义、感悟

【出处】 (元代)郑廷玉《楚…

2015-11-26
成语洗耳恭听的由来和释义、感悟
高中语文第六册文学常识汇总

小编导语:高中语文课本中,文…

2015-10-31
高中语文第六册文学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中国人不可不知的知识之二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

2015-09-29
文学常识:中国人不可不知的知识之二
文学常识之使用汉字的国家

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

2015-09-21
文学常识之使用汉字的国家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

2015-09-10
永乐大典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