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走出去,可以很自信

  • 作者: 佚名
  • 编辑:
  • 来源: 网络
  • 点击: 452

时间: 2020-12-19 08:09:52

   【名家讲述】

   讲述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京剧院原院长 吴 江

   怎样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心相通”?多年的戏曲文化推广经历让我意识到: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如果在其他文明面前自惭形秽,绝对无法迈开对外交流的脚步。

   我国优秀戏曲作品成功走出去的例子不胜枚举。20世纪初,梅兰芳先生就凭借精湛的表演,自豪地走进美国、日本等地,赢得了广泛赞誉。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际形势较为严峻的时期,我国政府组织了以京剧为主的中国艺术团,到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等几十个尚未和我们建交的国家进行文艺交流,有力推动了建交热潮,增进了人民友谊。

   推动文化交流是有技巧的。国家京剧院前些年与日本的稳定合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当时,国家京剧院要赴日进行文化交流。带着什么作品去展示,才能让当地人民喜闻乐见,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曾经,由于很多京剧作品题材趋同,让外国人产生了片面印象:京剧里不是展示人物,就是表演功夫。我想,为国外观众创作剧本绝不能落入窠臼,只杂糅一些浅显的元素。通过与日本方面进行交流,我得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经典文艺并非一无所知,相反,很多人对三国历史、民间典故等非常熟悉,也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何不编排他们熟悉的剧目呢?

   于是,我们为日本观众“量身定制”,创作了《鞠躬尽瘁诸葛亮》《四海之内皆兄弟》《凤还巢》等作品,获得了热烈反响。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们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自信,又对他国观众的喜好有尊重。

   还有一个技巧是:对外文化交流中,必须选择保留性的经典剧目、优秀演员表演的精品剧目。从民国时期的梅兰芳、程砚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李少春、杜近芳,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赵燕侠、梅葆玖和近些年的李胜素、于魁智,每场在海外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京剧演出,无一不是这些优秀演员、经典剧目和精彩表演的集合体。在对外交流中,我们不应有媚俗或迎合的心态,要对我们认为好的艺术抱有信心。

   本版内容结合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的双月文化座谈会采写整理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李丹阳、李晓、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7日 07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012/t20201217_12622554.htm)

上一篇:字词里的年度记忆

下一篇:“太极拳”“送王船”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相关内容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近日,广东汕头一名5岁女孩与…

2024-04-18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近日播出的《平“语”近人——…

2024-03-19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1月21日,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2024-01-22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故事宝盒》作为北方演艺集团…

2023-12-26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

2023-11-17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