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宗日遗址历经三大发展阶段

  • 作者: 佚名
  • 编辑:
  • 来源: 网络
  • 点击: 534

时间: 2021-01-05 08:45:45

  中新社西宁1月1日电 (李江宁)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日消息,日前,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共同对宗日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丰富了宗日遗址的文化内涵,深化了对黄河文化以及河湟文化的认识。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和卡力岗村间的黄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分布总长达五公里以上,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遗址。2013年,宗日遗址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此次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马家窑-宗日”文化时期灶址,为了解当时的居址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本年度清理的墓葬,类型多样,特别是M5规模大、形制较特殊,随葬品数量多、陶器纹饰精美,为研究当时的葬制葬俗增添了新材料。

   此次发掘中,共清理墓葬15座、灰坑83个,灰沟5处,灶1处,祭祀遗迹1处,房址1处,柱洞6处,发掘面积近八百平米。出土较为丰富的陶器、磨制石器、细石器、骨器、珠饰等遗物。

   发掘成果表明,宗日遗址历经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唐宋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刷新了对宗日遗址以往的传统认识。通过对宗日遗址不同区域的发掘,不仅对每个区域遗存布局有了新认识,而且发现每个地点的文化内涵不同,对于探索宗日遗址的聚落布局与演变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意义。

   据宗日联合考古队介绍,对宗日遗址开展多学科并进的综合性考古研究,为探讨宗日文化的产生发展、文化内涵、聚落变迁、生业模式、人群流变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契机,更是为完善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框架、研究区域文化互动以及为将黄河上游地区与印度河谷等周边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101/t20210102_12644703.htm)

上一篇:甘肃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下一篇:辑录华亭古今 注解“上海之根”





相关内容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近日,广东汕头一名5岁女孩与…

2024-04-18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近日播出的《平“语”近人——…

2024-03-19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1月21日,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2024-01-22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故事宝盒》作为北方演艺集团…

2023-12-26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

2023-11-17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