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闻是“想”出来的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978
时间: 2014-01-18 09:24:21
我做新闻的时间不长,没有什么新闻天才,相反还有点鲁钝。我固执地认为,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就要多费点神多死点脑细胞。也许是天道不负苦心人,我采取这种笨办法竟然有所收获,有几件作品还获好新闻奖。
我认为,从刚获得新闻线索开始,就必须开动大脑。别人提供的新闻线索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在采访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对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要形成纸载笔记的提纲,但脑海里还是要有个基本的谱。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要随着采访的深入,及时整理自己的思路,分清主次,抓住要害,有的放矢地进行。1995年,我在桃江县委宣传部任新闻专职干部,一天,县有线电视台的一位朋友打电话告知,县氮肥厂明日恢复生产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县氮肥厂是全县有名的国有特困企业,停产两年多了,一个特困企业要借复产之机举行升旗仪式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有特定的意义。于是第二天一早,我赶到厂里,厂里已是人声鼎沸。凌晨5时,晨曦初露,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那场景确实令人感动,有的老工人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在去找厂领导了解情况的途中,听一位工人说,这面旗帜是厂长尹亮才的母亲绣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立马调整思路,把重点放在这位母亲的这一特别举动上。我立即找厂党总支书记了解情况,但对尹母为什么要绣这面旗、怎样绣这面旗的细节知之甚少。于是吃罢早饭,我们驱车10公里来到尹母住处采访。原来尹母听说儿子管的厂子要恢复生产了,心里就一直琢磨如何给新上任的儿子助一臂之力。她左思右想,最后从电视里那激动人心的升旗仪式受到启发,决定绣一面国旗送给儿子,鼓励儿子要为国旗争光,要为国有企业争气。于是我就用新闻故事的形式写了《尹母绣旗励子》,先后在《湖南日报》、《益阳日报》、《湖南工人报》等10余家报刊发表。后来由《湖南工人报》推荐,获湖南省专业报好新闻一等奖和湖南省好新闻三等奖。
重大题材或突发性的新闻,不是每一个新闻记者都能遇上的,最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新闻,而平常的东西只有通过深思熟虑,反复琢磨,才能做出好的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来。有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只要舍得动脑筋,也能挖掘出宝藏来。譬如“桃花江是美人窝”,桃江由此名满海内外,桃江人也时不时把这“名”挂在嘴巴上。这“名”有什么用没有?我平时就在想这个问题,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后来与几个爱动脑筋的记者谈论有关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启发,这“名”,不就是一种知名度,知名度不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吗?利用知名度去创立名牌发展经济,无形资产便可变为有形资产。于是,我抓住这一点,有意识地搜集材料,经过反复揣摩,写出了通讯《叫响“桃花江”》。作品通过分析现状,对“桃花江”这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被冷落、闲置、浪费以及流失发出了深深的感喟,然后从振兴桃江经济的战略高度,对利用、发展、保护“桃花江”这笔无形资产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作品在《益阳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桃江县对此引起了高度重视,相继开展了“桃花江”名牌产品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实施桃花江名牌战略,振兴桃江经济的工作思路。作品后来获湖南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我的《敢为人先搞发明,十年结出果一串——农民刘建国填补竹类食品世界空白》也是“想”出来的一件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桃江农民刘建国获得第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时,我就与人合作报道过。当我得知他拥有9项发明时,便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我想,发明本是浅表性的东西,只有由此发掘出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才是找到了真金。我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反复琢磨,终于豁然开朗:农民刘建国花十年心血,投资百万余元搞发明并获得成功,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他见识超群,没有为这些发明而沾沾自喜,而是积极组建公司,投资办厂,将发明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反映了当今农民科研的一种新动向。我抓住了这两点有价值的东西涉笔成文。这篇消息在《益阳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先后获当年湖南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南省好新闻二等奖和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上一篇:一次采访应获得哪些材料
下一篇:新闻特写要“写”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