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 立足古典衔接现代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866
时间: 2014-05-05 10:52:30
柏林爱乐乐团总部位于柏林中心,毗邻文化生活丰富的波茨坦广场,紧挨市中心最大绿地蒂尔加藤公园。这座别具风格的黄色建筑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建筑师沙隆设计,至今仍显得现代感十足。
在乐团演奏小提琴20多年的爱乐董事乌尔里希·克内策尔近日接受本报专访,介绍了他所了解的柏林爱乐的前世今生。
乐手因薪资低而成立
柏林爱乐的前身为一支由比塞带领的乐队。1882年,比塞带领乐队去华沙演出,但只为乐手订购了四等座火车票,加上本来已经薪资不足,54名乐手当即抗议,并成立了自己的乐队。
1887年,柏林音乐会代理人沃尔夫接手这支乐队,将乐队改名为“柏林爱乐乐团”,为乐队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乐团形成早期,冯·彪罗、尼基什、富特文格勒等指挥都对乐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冯·彪罗成为乐团首席指挥后迅速把柏林爱乐带入精英乐团行列。在他之前,乐团指挥只是乐手统一打拍子的辅助,而彪罗则将指挥发挥到“发掘音乐中的潜在含义”。此外,他对自己和乐手要求十分严格,排练常常达数小时,对每一个音符都要求投入所有的关注。
彪罗的继任者尼基什在1895年接任指挥,他视每位乐手都是一名艺术家,进一步增强了乐手的自信。
富特文格勒是二战前的最后一位指挥,他同样对乐团留下了深远影响。对富特文格勒来说,解读音乐不仅意味着发掘音乐中潜藏的含义,而且是对乐曲的一次“新的创作”,一首大家熟悉的曲子在富特文格勒手里能产生全新的体验。
卡拉扬引领黄金时期
说到柏林爱乐,首先让人想到的便是乐团最著名指挥家卡拉扬。二战后直到80年代末,卡拉扬引领了柏林爱乐的黄金时期,乐团不论从艺术上还是影响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天,柏林爱乐总部旁边的街道就以“卡拉扬”来命名。
“卡拉扬是一位音色的魔术师”,克内策尔说。对卡拉扬来说,声音具有决定意义。
“拿捏作品的时间跨度,是卡拉扬的一项绝活”,克内策尔说。如果把一部音乐作品比作一段时间旅行,那么对于一位指挥家来说,把握整个时间之旅的跨度十分重要。卡拉扬对这种跨度有着敏锐的感觉。当他把握了一部作品的这种跨度以后,个别细节不会影响他对整部作品的把握。
在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衔接点上,卡拉扬则更是力争完美,音乐的张力在衔接处是断是续,对他来说十分重要。
卡拉扬对乐团的影响极为深刻,他近30年的指挥影响了整整一代乐手。他的演奏特点和风格成为了乐团的基因,直至今天还影响着乐团的演奏风格、传统和文化。
启动古典音乐教育计划
克内策尔介绍,柏林爱乐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所以也一直能吸引最优秀的演奏家。新乐手进入乐团,首先要在整个乐团前演奏,证明自己的实力。在试演阶段,新乐手还要证明自己的实力能融入到整个乐团中去。“新乐手和乐团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克内策尔说,乐手一方面从乐团吸收“养分”,另一方也给乐团注入新的活力。
克内策尔认为,不断地去激发年轻一代人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是乐团面临的最大挑战。当前,年轻一代面临着海量信息的轰炸。面对信息洪流,如何保证古典音乐的地位,困难不小。
为此,现任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发起了教育计划,通过多项内容充实的活动增加年轻人接触古典音乐的机会,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并发掘音乐人才。
另外,开放和拓宽古典音乐作品库是乐团努力的另一个方向。柏林爱乐每个演出季都会采纳一个新的当代作曲家作品,以保证跟新时代艺术的衔接。
克内策尔说,乐团跟中国有不少接触,并注意到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克内策尔说,2013年10月,郎朗与柏林爱乐录制的新专辑在全球同步发行。在郎朗演奏钢琴的2013年底跨年音乐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总统高克均出席。音乐会结束后,默克尔还特意到后台与郎朗亲切交谈,称自己是郎朗的粉丝。
下一篇:历届金钟奖得主“对话”中西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