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芝谈儿童美术教育

时间: 2014-07-28 09:31:08

 

        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策略的艺术教育,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个重点。每逢“六一”儿童节,中国美术馆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今年,中国美术馆邀请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杨景芝教授通过案例分析、现场互动的方式为家长、教师讲解艺术教育如何帮助儿童。
  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策略的艺术教育,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个重点。每逢“六一”儿童节,中国美术馆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今年,中国美术馆邀请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杨景芝教授通过案例分析、现场互动的方式为家长、教师讲解艺术教育如何帮助儿童健康成长这一话题,同时,杨景芝还对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答疑。近日,美术文化周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美术文化周刊: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
  杨景芝:我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儿童教育改革,近年来国家开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非常可喜。国家拨款到学校,要求每星期有3个下午安排课外活动,特别要求加强艺术教育活动,实际上是想通过普及儿童艺术来提高全民素质。艺术教育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对人的成长很有利的方式方法。
  绘画是儿童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孩子很小就喜欢用画笔在纸上涂鸦,这是一个探索、认知的过程。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博览会上,我看到一本书叫《看图知成长》,很受启发,因为我发现原来从儿童绘画中就能知道其智力成长的程度,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从孩子的幼儿期追踪观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艺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画什么,而是教会孩子自己能够画,这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后者是启发性的,尽量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认知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
  美术文化周刊:开展儿童艺术教育,应持怎样的理念?儿童绘画对人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杨景芝:儿童美术教育最核心的价值一是创造力的开发,二是培养人的审美素养,审美教育在我国地位比较高。但在国外则不然,在央美举办的一次教育培训中,我和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伯顿教授就儿童艺术发展的问题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国家是把儿童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而伯顿教授认为应该选择“不干预”,“不干预”的问题在中国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这样一来,老师不敢教了,结果就造成有的老师无所作为。还有一种理论是“重过程不重结果”,我也不赞同,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没有结果,孩子就没有信心了,而且也不能考察我们的教学成果。所以,国外的一些理论在某一时期也许有价值,但发展到今天,加之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创造自己的教育理论。
  我写过一本书叫《儿童转型期》,在国外有学者认为儿童11岁后便进入绘画低谷期,但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这个年龄段出现这种现象是教育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自身有问题,只要经过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启发,孩子很容易就进入到专业美术学校,即使学工科也能很出色,很多实例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这说明,美术教育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利。而且艺术表现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对人的情感的完善大有裨益。再者,美术教育对人的修养和品格的形成很有帮助,比如坚持力和抗压力。
  美术文化周刊:在多元文化发展下,儿童艺术发展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杨景芝:根据罗斯菲尔德的理论,儿童智力反映在绘画上有两种类型:视觉型和触觉型。据他观察是从8岁开始分化,我却认为从幼儿时期开始就有不同表现。视觉型的儿童,一般是指具有绘画天分的孩子,比较注意空间关系、比较写实。触觉型孩子偏向情感的表现,不注意视觉观察,从自己内心表现事物,根据自己的情绪画画,往往比较夸张,也非常有才能,这类孩子未来有可能创作出表现主义绘画作品。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成人干预得太多,我们的团队强调“儿童原生态绘画”,就是儿童通过生活体验发现美并表现出来。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们画的画很相似,说明都是老师教着画的,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在和国外的教育工作者交流时,对方常常指出:中国孩子为什么画得这么成熟?台湾、香港的教育工作者也表示,大陆孩子的画一看便知,都是模式化的造型。这就说明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主张老师们鼓励孩子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
  过去的美术教材设置往往由简入繁,但我发现简单、规则的难画,复杂、不规则的反而好画。我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画旅游鞋,结果发现9岁的孩子就能完全准确地写生,比例、结构都对,但专业画画的人却说画得最棒的是4岁的孩子,因为孩子4岁时处于形象的敏感期,这时的孩子会把复杂型简化为一个符号。举个例子,毕加索画公牛时,用了11张画稿,最后才把公牛的形象画成最简单的符号,可见成人的简化过程是通过不断地思索、去伪存真才能得到精华,但儿童生来就具备这种才能。
  美术文化周刊:请结合一些实例来谈谈应该如何评价和引导儿童绘画。
  杨景芝:如何看待儿童绘画有很多种观点:有人认为孩子的画不能称之为艺术品,也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大师。这些说法我都不赞同,因为儿童绘画有优劣之分,但没有对错。成人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画,往往否定的多,这是不对的。我用齐白石的名句来谈这个问题,“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我们评价儿童画也应该用这样的标准。
  但是,儿童绘画不能仅仅停留在像与不像的范畴。所以,我对儿童画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归类:
  一是神韵。我看过土耳其的一个孩子画的一匹烦躁的马,太传神了,至今让我难忘。在绘画上,讲究神韵很重要。能把精气神画出来的儿童画特别多。
  二是意境。我看过一幅名为《礼拜的行列》的儿童画:半圆的山坡上有座小教堂,周边的树木是呈辐射状、开放式的,做礼拜的人分为左右两队均匀对称地进入教堂,整幅画非常有美感。我对儿童画的评价是只要画面具有美感就有欣赏价值。为什么很多著名画家都要向儿童绘画学习,原因就在此,儿童自身具有审美灵感,并能在瞬间体验中产生美感。没有讲过的美学规律,为什么会在儿童画中出现呢?白云一朵一朵的排列,南飞的大雁由大到小的排列,这种重复的规律、渐次的规律,老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强化。
  三是寓意。南京青奥会举办的青少年儿童绘画大赛上,有一幅名为《真正的冠军》的作品是澳大利亚一个12岁的孩子创作的,画的是游泳比赛的冠亚军选手隔着赛道的绳子拉着手,寓意这才是真正的冠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运精神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四是情趣。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流行文化对孩子成长不利,流行文化在艺术中是不应该作为经典被推崇的,很多孩子画卡通美少女,我不倡导孩子学这些,很世俗,也没有美感,我主张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最好的,当然大师的画也要有所选择地给孩子看。儿童的情趣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孩子自己的感觉也很重要,就好像游泳时在水里漂浮的感觉。我就是从这几个角度看待儿童画的。
  美术文化周刊: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尤其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你有什么建议?
  杨景芝:对于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尤其是儿童美术教育,我希望能够用更通俗的语言为孩子做一些解释,这点还做得不够,虽然现在很多美术馆也有小喇叭为孩子讲解名画,但对孩子来说,不宜用成人的口吻和知识来讲解。另外,公共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再加大,应该为孩子们专门写一些宣传材料,这样可能更有利于美术在儿童中的普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2014少儿艺术之旅—走进中原活动全息教育座谈会

下一篇:“少儿多媒体艺术教育”遇尴尬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少儿多媒体艺术教育”遇尴尬

过去,少儿美术培训主要注重水…

2014-07-28
“少儿多媒体艺术教育”遇尴尬
8岁儿童酷爱画迷宫 专家称其创作“很天然”

《迷宫》 作者马嘉华 在人们的…

2014-07-28
8岁儿童酷爱画迷宫 专家称其创作“很天然”
请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以前家长都会有一种旧观念:为…

2014-07-28
请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比专注智力培养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孩子书包里就一本教科书,课程…

2014-07-28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比专注智力培养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学画画可促发儿童的想象力

许多父母在孩子在幼儿时期,就…

2014-07-28
学画画可促发儿童的想象力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