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青年爱上文博 文博也要走近青年

  • 作者: 佚名
  • 编辑:
  • 来源: 网络
  • 点击: 495

时间: 2021-03-06 09:04:34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05日 07 版)

贺云翱

  过去一年里,“云游博物馆”“云看文物”成了流行潮流。当下文物、考古和年轻人之间的联结有多深?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两个令他深有感触的数据:2003年前后报考他们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则有上百人报考;去年贺云翱受邀作一场与博物馆相关的报告时,线上听众竟然有47万多人次。

  “第一次有47万人次同步听我的课,很多都是年轻人。所以我当时就觉得‘云上游博物馆’‘云上学文物知识’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毫无疑问,这些新方式推动增强了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2020年首次线上举行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4天直播,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这也让贺云翱感受到了公众对考古的浓厚兴趣。

  贺云翱既从事过田野考古工作,又承担了考古专业的教学任务。他欣慰地看到,曾经的“冷门”专业渐渐“热”起来了。

  贺云翱说,有的大学生本科是学其他专业的,考了考古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些青年说:“贺老师,我们选本科专业的时候是爸妈的要求,现在本科毕业了,我要决定自己的命运,找回当年的爱好。”

  “这些都反映出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文化遗产、考古事业的热情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好现象。只有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文化的人,才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自信和自尊。”贺云翱说。

  贺云翱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开始进行公共考古学的探索与实践,但与社会需求相比,我国公共考古事业尚处于起始阶段,参与受益群体乃至组织者数量等皆存在很大局限。”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国家支持公共考古事业发展的提案”。

  贺云翱建议,考古界应及时向公众公布经过科学论证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推动有条件的田野考古现场对公众有序开放。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我认为考古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考古学要为人民服务。如果考古成果只停留于少数人阅读的论文里,肯定不够。我们要破除神秘性,让考古成果走向大众。”

  贺云翱觉得,可以在保证文物安全和参观者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放考古现场。“边发掘边展示”,让公众了解考古过程;在现场布置展览,提供讲解等服务,可综合采用新媒体数字化的展现形式,将严谨扎实的学术与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帮助公众了解考古学知识和文化遗产事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过去一年里,贺云翱跟随全国政协考察团重走了长征路,赴各地参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实地调研,也走遍大运河沿线城市。

  今年两会,他在“关于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物保护的提案”中提出,结合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际和文物保护状况,建议开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沿线文物资源的调查、研究,摸清各自家底,并建立数据库。

  贺云翱希望能充分用好现代的工具和形式。“比如说数字化融媒体、文化创意、短视频平台等,把传统和时尚设计结合起来,与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多层次、多形态、多渠道地讲好文物故事。”

  2021年03月05日 07 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103/t20210305_12745724.htm)

上一篇:全球首家大熊猫专题博物馆成都开馆

下一篇:“红船女儿” 礼献百年





相关内容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近日,广东汕头一名5岁女孩与…

2024-04-18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近日播出的《平“语”近人——…

2024-03-19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1月21日,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2024-01-22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故事宝盒》作为北方演艺集团…

2023-12-26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

2023-11-17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