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专意,相伴壁画六十载

  • 作者: 佚名
  • 编辑: 刘亚敏
  • 来源: 中国青年网
  • 点击: 561

时间: 2021-05-13 08:47:37

  【资深修复师故事】

   讲述人: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师、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李云鹤

   1956年,我从山东老家出发,打算去新疆闯一闯。路过敦煌时,听说敦煌文物研究所缺人手,我就暂时留下来,在莫高窟清扫积沙。三个月后,所长常书鸿先生问我:“小李啊,愿不愿意做壁画修复?”就这样,我走上了文物修复这条路。

专心专意,相伴壁画六十载

文物修复师李云鹤(左)在进行文物修复。光明图片

   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天平,我就用秤药的戥子;没有烘箱,就靠太阳晒。看见别人有任何好方法,我都拿笔记下来。我还跟着史苇湘、孙纪元先生学习制作塑像、绘制壁画。修复文物,要懂点儿化学、物理、材料、水文、气象,也要了解历史和艺术。自打干这行起,我就成天琢磨这些,其他事情很少占据心思了。

   第161窟是莫高窟第一座整窟修复的洞窟。60多平方米的壁画,我修了两年。刚开始,人一走进去,壁画便雪片般落下来。画师呕心沥血留下的艺术珍品,却损坏成这样,太让人心疼了!家人生病了,我心里会着急;壁画“病”了,我心里也一样放不下。

   保护文物,要把损失降到最小。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请我去青海乐都县瞿昙寺抢救壁画。当时,剥下来的壁画背后附着一层石膏,起翘变形,没法回贴。只能把石膏锯成马赛克似的小方块,一点点剔除,最后把壁画理平整并拼起来。可是这样做,如果将来出问题再揭,壁画能经得住折腾吗?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把壁画固定好后挂起来,后面留了通风道,水汽渗不到壁画上,更便于壁画的保存和移动。

   每次帮兄弟单位修壁画,看到断胳膊断腿的塑像,我都会带着学生们义务修好。我跟学生说,人身上的皮肤肌肉擦破一块,过些日子就长起来了;文物坏了可就不能再生了。要把文物看成国家的宝,你才有心去保护它。

   干文物修复60多年来,我记了一百多本工作笔记,走了全国11个省市、30多家文物单位,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尊塑像。欣慰的是,经过数十年努力,莫高窟壁画已经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过渡。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儿子、孙子和孙女都从事壁画修复工作。我对他们说,保护文物要有“四心”:爱心、细心、耐心和决心。我深深记得早年间的一幕——在洞窟里修壁画没有光源,前辈们就在洞外放一块白板,把光反射进洞里。过一会儿太阳挪了,就停下来去把白板转个角度,再继续画。

   今年是我在榆林窟修复大佛的第6年。我马上就90岁了,总感觉还有很多事没来得及做。只要身体好,我就会继续修复,我多保护一点儿,就能多给子孙留下一点儿。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李韵、宋喜群、王冰雅、张哲浩、杜羽、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16版)


(责任编辑:刘亚敏)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中国青年网,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105/t20210511_12930875.htm)

上一篇:帐中挥舞古今事 华州皮影展新姿

下一篇:在穿越时空的“百年对话”中寻找青春的答案





相关内容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近日,广东汕头一名5岁女孩与…

2024-04-18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近日播出的《平“语”近人——…

2024-03-19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1月21日,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2024-01-22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故事宝盒》作为北方演艺集团…

2023-12-26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

2023-11-17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