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做好中国音乐文化传承
- 编辑: 司冰琳
- 来源: 音乐中国网
- 点击: 62522
时间: 2021-10-30 08:26:5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在目前双减越来越受关注的契机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
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将“琴棋书画”视为文人士大夫必备的综合艺术素养。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的观点,诗、礼、乐并重。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音乐。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学渐进、中西互融的发展之路上,西方音乐文化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主流,中小学生接受的学校音乐教育基本以西方音乐为主,而本该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承担重要作用的中国音乐教育处于相对弱势的尴尬地位,这也是长期以来当代学者反思和议论的严肃话题。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代发展,以古琴和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逐渐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它们如何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中国音乐的种子,是当下音乐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戏曲进校园为例,各地政府将戏曲学习的主阵地推广到中小学一线,通过社会化统筹运作的方式解决了师资配备和专业学习的问题,用“生旦净末丑”和“手眼身法步”的体验式教学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审美、精神世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信息统一到戏曲学习课堂。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大家凝聚了这样一个共识,戏曲发展决不能仅仅依靠培养“角儿”,更重要的是培养戏曲艺术年青一代的受众,因为受众才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土壤和根基。那么,从中小学生开始戏曲艺术学习,显然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正确选择。
戏曲进校园为中国传统音乐纳入当代中小学教育体系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双减”政策的初衷是让中小学生脱离被动的超量学习,尤其是过重的校内作业负担和“内卷化”的校外培训。然而,“双减”政策之后的课余时间,仍然要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予以合理引导,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中国音乐的美妙音韵中漫步几千年音乐文明的历史长廊,比如感悟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历史场景;为嵇康生命最后时刻临危不惧、用《广陵散》为自己送行而肃然起敬;在《霓裳羽衣曲》的曼妙之中重温盛唐文化的气脉;在《春江花月夜》中体会如山水画般的中国音乐朦胧之美。近代以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发出的怒吼,贺绿汀的《游击队歌》中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代精神之美在乐声中传承。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音乐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让标记中国文化基因的音乐教育从中小学生群体中开始起跑,深度参与青少年成长。
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使“双减”真正落实到位。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性,要建设高水平的音乐师资队伍、制定高质量的培训计划,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相应的音乐教材,要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手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寻找创新的源头活水,激活当代人的文化意识,以更好地贴合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和成长规律。学校还可与专业艺术院团、非遗传承单位携手,持续推动艺术进校园,让更多青少年成为音乐教育的受益者。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在“双减”背景下做好中国音乐文化传承,作者:司冰琳,来源:音乐中国网,来源地址:http://music.china.com.cn/2021-10/29/content_41721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