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瓷器的“守艺人”:用指尖与过去“对话”

  • 作者: 佚名
  • 编辑: 符文强
  • 来源: 中国青年网
  • 点击: 848

时间: 2021-11-18 08:49:25

张北用心锔瓷 陆一平 摄

  中新网湖州11月16日电(施紫楠 陆一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古镇下塘东街上,坐落着一间“锔巷·张”工作室,主人张北是一位锔瓷匠人。

  锔瓷技艺,在唐朝便已初见雏形。古时,人们便开始琢磨如何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经过摸索实践,总结出一套锔瓷技艺,流传至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就画有锔瓷作坊,可见宋代时锔瓷工艺已非常完备。

  张北正在锔瓷 陆一平 摄

  今年40岁的张北,四代家传锔瓷技艺。20年前,张北一家从黑龙江移居南浔。从懵懂青春到不惑之年,对锔瓷的执着与坚守,让她在业界有了响亮的名气。

  “我和姐姐的锔瓷手艺都是家传的,我们想用自己的技术,为爱瓷之人弥补心中的遗憾。”张北说,瓷器坚硬耐磨,可持久使用,但易碎是其致命的弱点,常让爱瓷之人痛心不已。

  这时,就需要锔瓷匠人的巧手来修补“缺憾”。

  张北的修复技艺如行云流水,经过捧瓷、捆扎固定、定点钻孔、锔钉等10余道工序,受损的瓷器在她手里“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的生命。

  张北对瓷器有着由衷的热爱。为修补客人送来的破损瓷器,她往往一坐就是一天,经常连午饭都忘记吃。

  “锔瓷重在锔钉,钉的尺寸、形状等取决于被修复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随物赋形。”张北所用的锔钉都由自己制作,有金钉、铜钉、花钉等。

  据悉,锔钉最能体现手艺人的水平,因为其韧性决定了锔补后瓷器的寿命。打孔,也是锔艺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薄薄的瓷器,毫厘之差也可能导致失败,所以锔瓷过程中,需要匠人心如止水、心物合一。

  俗语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张北看来,匠人除了有金刚钻,还得有“心”,才能“复活”瓷器。

  张北所用的锔钉都是自己制作 陆一平 摄

  数年来,张北陆续修复了各种破损的器物和古董。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埋头沉浸在锔瓷的世界里,心无二事、物我两忘。

  除了传承祖传技艺,张北也对传统锔瓷技艺进行创新。经过不懈努力,现在的她已将美学融入锔瓷技艺中,做到了让锔钉与瓷器原有的图案融为一体,成为重生的瓷器艺术上的巧妙装点。

  “瓷器是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它能持续带给我精神世界的愉悦。”在张北眼里,她修复的瓷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而自己要做的,就是用指尖与过去“对话”,用心去修复那些在时光隧道中的惊艳。(完)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复活”瓷器的“守艺人”:用指尖与过去“对话”,作者:佚名,来源:中国青年网,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111/t20211117_13313749.htm)

上一篇: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下一篇:镐京遗址发现西周时期道路等遗迹





相关内容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近日,广东汕头一名5岁女孩与…

2024-04-18
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近日播出的《平“语”近人——…

2024-03-19
读懂《平“语”近人》中的“文化传承”密码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1月21日,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2024-01-22
无锡荡口获授“江苏省楹联文化古镇”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故事宝盒》作为北方演艺集团…

2023-12-26
戏剧创新融合助推经典文化传承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

2023-11-17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新时代我国数字文化建设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