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重彩人物画技法
- 作者: 佚名
- 编辑: 程艳红
- 来源: 网络
- 点击: 2222
作者杨沛璋简介:
杨沛璋,1951年生于天津,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副主任。
其作品《海的儿子》、《五月》、《净土》、《我们的田野》分别入选第五、六、八、九届全国美展,作品《山谷的回忆》入选 1988年博雅世艺术公司举办的全国中国画大赛展,作品《信天游》入选内地与香港、台湾地区联合举办的当代水墨新人展。
1993年,杨沛璋在北京举办了《乡情•古韵》中国画个展。1995年,应法国北加莱大区议会邀请在巴约尔市博物馆举办个展,组画《王佛》被该馆收藏。在1995年至1999年的四年间,杨沛璋在法国、比利时等地相继举办个人画展八次,展出作品一百八十余幅,受到当地艺术界广泛好评。
杨沛璋于1997年出版了个人画集,并著有《中国人物画技法教材》等。
学习绘画该从何处着手呢?我看首先是培养兴趣。当真的入道学画时,还得有一套较正规的学习,要知道,每个画种除了形式不同外,学习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绘画不同于数理化,知道了公式,按着公式去做就可以了。绘画之事除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还须有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解的过程。根据每个人的领悟程度不同,进步也会有快有慢。特别是中国画,在实践中需要体悟的东西就更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绘画的特点各有不同,首先是造型观念的不同。如西方绘画在19世纪前是以写实为主,对物象的形体、颜色、质量、空间等都以现实为依据。画面好似一面窗子或玻璃,画面上所画的东西,都可以对照物体来检验。可中国画却不是这样,那画面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就是画,而不是真实的对象。中国画强调对物象的观察、理解与体验,以写“意”为准,体现在画面上就是通过笔墨情趣而达到的一种意境。西画是通过光,用明暗调子、冷暖色彩来表现物象。中国画则是用线及墨色的种种变化来表达作者的认识。所以西画的基本练习是素描写生,而中国画则是先画树石,练习线的节奏与布置。空白与墨线有同样的价值。物象讲平面剪影的效果,注意物象的外轮廓,以自然节奏见长。衣纹也不仅仅依据人体结构,而是以美的节奏为主,形成程式化。所在在平时基本的练习上应当注重临摹和读画,来加强个人审美意识和技法上的修养、造型能力的培养,注重平时的观察和背默能力的锻炼。(附图为杨沛璋作品《少女》)
以线做为塑形象的主要手段,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线描的着眼点,在于形体的轮廓和结构的重要转折点。而体积中的小面、大面,全部省去不画,是“虚”的。可以说,轮廓和结构处是写实,并以这个写实带出虚写的画,=。在山水画技法中有一句普通的画诀“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三面”就是指石头的体积感。这种体积感是在古代画家眼中感觉到的,只是它表现出来时,用的不是分面法,而是领先结构塑造勾勒法。画石头,一般先用两三笔把轮廓勾定,而后再用一两笔“破”之。轮廓自然包含有石头的结构,而“破”的有笔,把岩石凸起的一些体积,按结构让他凸出来。在中国画中,空间立体效果是通过线所描写的形体的透视结构中,间接联想出来的。它在形体上,取得立体的间接介绍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平面的艺术效果,而这种平面的艺术效果是中国画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这种平面的艺术手法,是和线、点的基本表现手法相关联的。这和素描、油画中所追求的强调透视的直觉立体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附图为杨沛璋所作《新妆》)
中国画的造型训练
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的造型训练,在吸收传统的教学训练基础上,也融合了西方的教学方法,注意写生的训练,这样较易于入手。中国人物写生并不只是对着模特如实描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 个造型思维的过程。首先要全面仔细地观察对象,体会对象的神气情态,而脑中相应的产生一种形式,于是手脑相应落实在纸上。说起来似乎很简单,真正画好可并不那么容易,对象的神气、情态的特征,然后加以强调。因为人的形体结构是一样的,面貌也相差无几。如果事无俱细,平均对待地一一画来,很可能是千人一面,没有什么感人之处。所以说,写生前的观察感受是十分重要的,不然,你就不知你要的是画什么。这也是因为,中国画在作画时须笔笔生发,所以不可能是看一眼画一笔的被动描绘,而是对描绘的对象达到能够默识于心,加上对一般人物结构的理解和描绘的程式,强调其特征。一块一块地画下来,把人物分成头、颈、胸、腰、四肢、手脚等几个主要体积结构,每个体积做为一个体块去勾勒。注意每个体块的外形轮廓所形成的基本形,并强调这个基本形的特征。另外注意分析这些基本形所形成的不同对比关系,及这种关系所形成关系所形成的节奏与韵律。具体到头部,以五官为单位,分得更细一些,这样就能够主动地掌握形体,大胆地进行处理,达到简练,概括地塑造形体。所以说熟悉和掌握人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人的形体和衣纹就能随手而生。反之,即使面前坐着人让你写生,也不知线条放在哪里,更不要说加工变化了。(附图为杨沛璋所作《老人写生》)
中国画在造型能力上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即必须使造型能力达到高度的熟练。如果画家对所描写的形体不是达到随心所欲的熟练程度,要在笔墨上达到高充成就是不可能的。一个学画的人,如果造型能力差,他在创作中,写生中,必然会把全副精力集中到像不像的问题上,结果越画越不像,就越是反反复复地涂涂改改,自然什么笔墨也谈不上了。但是,我们现在也看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既能在造型上做到非常准确而又能顾得过来笔墨,这就是那些在人物造型上默背能力很强的人。
形体背默能力的训练,一般先是研究被背默对象的形体结构,然后通过大量的同一物象的速写、默画,在脑里不断地大量地重复此物象的形体规律,而后逐步取得成效。所研究的不是每一物象不同的面,而是研究某一物象的共同规律,就是它的形体规律;不是着重在临时观察分析出体面,而是在研究其一物象规律基础的同时着重记忆,默背。
作为艺术概括,我们不需要把每个人身上所有的细节都陈列出来,而是拣其中重要的细节特征,鲜明地加以突出就可以了。形体记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重点细节,因为一般无关大局的形体,按一般规律表现就可以了。一个能够背默形体的人,在写生中比不能背默的容易掌握住其特征,就是因为他把一般形体,在很短的时间中随手解决了,重点部分在描写,由于默背能力的支持,也不必看一眼画一笔,而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象的意志、表情、性格的一些感觉上。(附图为杨沛璋所作《观荷》)
中国画的笔墨关系
有了熟练的造型能力,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形式技法。笔墨技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笔和墨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在纸上就是墨,而在纸上的墨迹又可看出笔的运动变化。从用笔上来讲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和顿、挫、转折及轻重缓急等不同的变化。笔锋的中、侧、顺、逆是指笔锋的变化;顿、挫、转、折是指运笔的变化;而轻、重、缓、急是指笔的力量与速度的变化。
墨有浓、淡、干、湿种种不同的变化,常说的“墨分五色”就是讲利用墨色的变化丰富的感觉。
笔的运用除了用上述种种变化进行勾勒外,还可以利用笔的皴、擦、点、染等技法来丰富表现力。皴就是根据物象外表的不同纹理用相似的笔触来表现,一般用在表现物象质感、体积上。像山水画中的种种皴法。现代人物写生中也有用皴来表现人的体面关系,使形象更加充分、丰满。擦,实际上就是没有笔触的。它的作用就是使皴法不致于过于孤立。皴后再加上擦就会使它表现的更加浑厚,更加有层次。点,这里指一般的落墨着色的方法,与蘸墨和运笔有关。一笔下去既可以是对象的形也是浓淡不同的笔触。几笔相接连,即可形成一个体面,大到大面积的着色,小至山水花鸟画中的苔点,均可用此法。具体方法可在读画和作画实践中慢慢体会。染和点所不同的是,墨和色在纸上不形成笔触,可以反复渲染成渐变的效果。(附图为杨沛璋所作《荷风送香气》)
墨有泼墨、破墨、积墨、宿墨等不同方法,从而使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更加丰富。泼墨,即是一遍下去而形成的水墨淋漓的效果,笔触较大,一气呵成。破墨有浓破淡、淡破浓之分,即是在浓墨或淡墨落上去以后,以相反的另一种墨趁其未干之际画上去,形成相互渗化的效果。积墨就是在第一遍墨干后,再上第二遍、第三遍,墨色笔触层层相叠,形成 浑厚结实的效果。宿墨即是用放久了的脱胶之墨,它的特点是有渗化效果,还能保持落笔的笔触。
中国画所运用的笔墨技巧,不像素描、油画那样追求直接的效果,它像图案中的变化那样,必须把自然状态的物象按图画的艺术要求进行加工,才能出现具有线、点、笔墨技巧的艺术形象。画中线的长短、粗细、浓淡的对比和谐,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直接找到的。要把客观物象轮廓上无形的几何线变成有粗有细的笔线,把有明暗规律变化
上一篇:浅论水墨人物画的写生
下一篇:真蒂莱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