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书法之“学”而非普及书法之“技”
- 作者: 勾晓庆
- 编辑: 董方婷
- 来源: 文旅中国
- 点击: 10690
近日,由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主办的一场以“书学与美育”为主题的线上对话活动,深入研讨了关于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生态与当代实践、书法学科升级与建设、书法与美育的关系、书法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话题。对话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网直播,吸引了全国各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书法相关工作者共计20多万人次的参与和观看。
围绕“美术与书法”学科并列的合理性,书法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书法成为一级学科后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问题,高校美育教育如何在书法学科建设中得到普遍弘扬等当下高等书法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岗位第一线的院长、教授进行了深入对话和交流,对书法学科建设的教学路径、书法学科升级后的研学导向、书学与美育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发挥独特价值等提出了积极建议。
学科生态与当代实践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彤对新时代高等书法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在新文科背景下,注重学科融合,推动书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新文化背景下,立足时代,实现书法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书法艺术的独特品质、加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等几大原则。
以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为例,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沈浩结合史料将高等书法教育在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中的当代实践,概括出“以学养书,抗志希古”“固本培元,和而不同”“会通求变,与古为新”3个特点。他说:“要深入传统书法的内涵与精神,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吸收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将育人与传艺相结合,器识与技艺相协调,继承与开拓相统一,在技道双进中,树君子之德,积君子之才,创君子之艺。”
如何完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方案、健全培养体系?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教授顾亚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是在书法学院开设‘书法文字学’课程,并编纂相应的教材,以解决学生在书法实践中遇到的文字学相关的问题;二是开设‘书法批评学’课程并编写教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对书法艺术比较正确的评价体系,观照过去、今天与未来。”
师范类大学的特色在于把“教”本身也纳入教学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教授邓宝剑特别强调了教学的规范问题。“无论哪个大学的书法专业都会体现出‘师范性’——老师尽可能地做到为人师表,学校是否属于师范类,可以被命名。而是否真正地具有‘师范性’,取决于从事教学的人如何去做。面临着学科升级,学科特色、学科壁垒和学人的努力要与之相称,引用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将‘学’和‘行’理解为动词,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无疑是今天书法教育发展体系所追求之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倪文东从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及民办院校四个系列入手,对当下国内所开办的众多书法专业进行了观察。他指出,近年来全国高校书法专业接近饱和,申办书法学专业的民办院校则越来越多,故加强民办大学书法专业的学科建设势在必行。而西安外事学院在书法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是一次根据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尝试。
书法的学科意识与学科视野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提出,对于学科升级,要结合时代需要,避免书法学科的“孤立”,支持“跨学科性”。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可以参照其他学科从学理上思考二级学科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抓紧完善基础研究。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刘宗超提出了“大艺术观”的概念,“对书法艺术而言,就是要有一个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搞好书法专业本身的同时,将书法艺术放进‘大艺术’的生态结构中,兼顾与其他相近艺术门类的关系。书法教育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继承传统,更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明确三点:一是坚守技道并进的取向;二是重树书法家或理论家的社会文化精英身份;三是当代书法家或理论家应该进一步找回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刘宗超说,从工具到语言再到文字的多重维度下,回归经典建构书法的当代标准是书法现代创变的可行途径。
书法学专业学科设置时间短,建设周期不长,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但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与优化、教法优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逸峰建议各高校联合构建一个高等书法教育研究核心群体,更加关注书法教学环境,采取多种学科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手段进行书法研究。
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向彬以书法教育的发展史为切入点,指出教材在古今书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古代书法教育有相应的教材,以唐宋两代的书学最具代表性,其有着教学内容丰富、课程体系较为全面、教材使用多样等特点。教材建设是书法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应尽可能多地联合国内开设书法学专业的高校共同编写较为系统的教材,是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之路。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吕金光从通识选修课程在高校书法教育的现状谈起,生动地阐释了书法教育与通识选修课程的关系。“高校书法教育培养不能仅仅把书法创作放在第一位,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由技入道才是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通识选修课程应是高校书法教育的认知根本,以此提高学生修养和艺术境界。”
吕金光提出当代书法教育应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良好的书法认知与视野;二是扎实的技艺与创作能力;三是丰厚的文化学养与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在把握书法实践课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文学、哲学、思想史等相关通识课程的教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也提出,中国书法蕴含着技术、审美、人文与哲学在内的四重彼此融合又层层递进的“品格”,只有不断提高审美认识,提升个人人文涵养,并注意把握书法“四重品格”的整体性,才能使创作“有血有肉,有情有境”。
何谓书法学科意识?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杨锁强认为,从学术层面而言,要寻找书法规律并上升到理论且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方能称之为学科,其绝不是大量书法史料的堆积,也不是停留在个体经验层面的集合。“书法与相关学科的结合也可以内化为书法本体,学科的学术视野决定了书法学科的内涵及其特色的营造。在学科专业设置征求意见稿中将‘美术与书法’并列为一级学科是合理的,西方对于‘美术’的界定多以造型艺术为主,中国书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象的艺术,书法的文化根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把书法归于视觉艺术。”
书法教育堪当培根铸魂之责
书法艺术作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其美育的效用不可替代。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将书法美育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阶段是“字体”“结构”“形式”;中级阶段是写“人性美”“生命和合美”;高级阶段是写一国之“文化精神”“东方大美”。他提出,中国书法“美育培根”在当代具有四项意义:其一,书法是汉字历史和人文意味的审美体现;其二,书法是经史子集的意义承担;其三,书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其四,书法是青少年一代修身养性,老人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
王岳川说:“以‘美育铸魂与书法培根’为核心,新时代书法审美教育具有培根铸魂的功能且已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当下,中国的‘文化安全’正面临挑战。书法美育没有‘法外游戏空间’,应具有人文美学的严格标准。”
“书学与美育”是永恒的主题,在书法学科升级的探索过程中,书法究竟以怎样的学科内涵与美术相提并论,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书法学人持续地关注与摸索,而此次“对话”显然切中时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言恭达说:“书法教学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美育教育的品行与性质,提倡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从而完善人格、滋养美感、勤于实践、净化心灵。
今天高等书法学科建设重要的是要明确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文化与艺术的独特身份,将书法学科的设置放在文化和艺术双重范畴中看待。书法学科的升级,对健全教育体制、规范学科内容、深化教学科研起到积极作用,让书法学真正成为‘学’而非‘技’。”
上一篇: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下一篇:仰韶文化陶器刻符——“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