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我的鳌头【五百】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34
郭进拴|我的鳌头【五百】
他们凭着敏锐的感觉、细腻的情感谱写着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以乡情为题材创作的散文,时有佳作问世。当中的不少散文或继承传统的思乡情结;或诉说故乡的日益更新,带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或记叙身处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那极易牵动的乡愁。这些独具创意的散文,或娓娓叙说,或直抒胸臆,或浓墨重彩,或随意挥洒,故园风情在字里行间跳跃着。乡情作品的繁荣,大概可以从民族文化和民族思维上找到时代条件以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是时代提供了一种潜质潜能被开发的契机。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我们脚踏的土地上。
李建设深爱那片并不富有却人杰地灵的土地。从叶县那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来的人,都有着太多的乡土情结,李建设也不例外,他在乡土情结缠绕下写就的散文,是那么真挚、清新和富有诗意。他的作品充满了乡情,乡思,乡土,乡恋情结,我很喜欢。他在《那辆架子车》中写道:“每次回老家,我总要看看那辆蒙上厚厚尘土、车轮锈迹斑斑,静静躺在屋檐下的架子车。多少年过去了,架子车演绎出的悠扬变奏曲,时常回荡在我的梦里,像儿时在摇篮里听到母亲温柔的小曲,深深在我的脑海里,咋也挥之不去。上世纪七十年代,架子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谁家能有辆架子车,是一件荣耀的事。在庄稼人眼里,架子车像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被人们宠爱珍惜着,我也为我家有辆架子车而自豪。架子车由上盘和下盘组合而成,上盘是用材质较硬的槐木、椿木、做成,下盘是从商店购买的。一般载重千斤左右。拉车时人站在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向前用劲,这个动作就像雕塑一样,永远定格。架子车带给我童年的欢乐,时而还在梦中闪过。那年端午节后走亲戚,母亲用笤帚扫掉车上的粪土,在车厢里铺上一层麦草,我们姐弟就抢着坐上去。沿着凹凸不平的道路,身子似“拨浪鼓”一样左右摇晃,悠闲又自在。不一会儿,听母亲讲着大灰狼的故事就进入了梦乡。
那时乡下的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架子车就是最好玩的东西。我们拿车当翘翘板玩,在忽高忽低中享受两脚腾空被吊起来的乐趣。还有一次,推着车轱轳假想开汽车,边走边学着汽车的嘀嘀声,不小心推到了水塘里,自己变成了“落汤鸡”。夏日的太阳把热量洒向大地,我躲在架子车下面,看大人们干活。有一只蚂蚱从眼前跳过,我爬着去撵,刚出这个“紧箍圈”,火辣辣地太阳就刺在身上,赶紧蜗回去,不敢轻举妄动了。在插秧季节,就是在雨天大人们也不偷闲,为秋后的金黄而躬耕细作,我仍在架子车下,看满天的雨丝温柔地飘,听远处青蛙呱呱地鸣叫,陶醉在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他的作品,篇篇耐读,发人深思。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而年轻的李建设,在达到一种境界的同时,谦逊、质朴,不管身处何地,魂牵梦萦他的故乡——作家,只有把一颗火热的心贴近一片他生长、熟悉的土地,他的文字,才能给人以精神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建设就很富足,他在叶县、夏李生活与游历,每一次奔波和留守,都将成为他文学的种子;每一次的情感空间和距离,都会使他激情澎湃。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中国始终是散文大国。泱泱文海,要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关注社会人生,弘扬博爱慈善,更要以思想的力量打动读者。李建设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写作的,而要说到不足,也许他的散文视角还可以再宽广,写作的题材还可以再多元,人性的思考还可以再深入,文字的表现还可以再纯粹些。乡土就像母亲,乡情是母亲般的深情,我们这些农村哺育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回去看看,感受农村,从而为农村做些什么。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这是政府应给的公共产品。每每看到还有贫苦户,还有人因缺技术而致富无门,我会感觉缺憾。有条件而不为农村做点什么,那是终身有愧啊。可以看出作者对那片乡村土地的热爱,乡情之根深深地种植在作者的心中,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乡村情结吧。心中有乡情,即使离家在外多年,语言中永远跨不出乡音的门槛。那故乡的麻雀、山谷的野菊花、小河、南瓜、树林亦在纯真的言语中诗化了景致,浓浓的乡情自作者的笔端流淌,流淌出无尽的温情和无限的眷恋。李建设先生把叙事与抒情浑为一体,娓娓道来,分明是一篇篇诗意盎然的乡村记事。看似写乡村农事,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那山,那村,那人,那云,那亲情的“爱”。作者永远忘不了生她养她的村庄,忘不了平凡朴实的父老乡亲。
肥沃的心地繁衍出旺盛的乡情,温暖字里行间,亦温暖作者的一生。有些记忆蛰伏在内心深处,隔了岁月的尘烟,慢慢老去。可总有些什么是忘不掉的,比如乡音、乡情。那相似的场景、相似的生活印记,让我仿若回到童年,看到他踢着沙包,玩着跳绳的无忧年代。李建设是行吟在乡村的歌者,他用质朴的文笔,细腻的情感、诗意的眼睛,泼洒出一幅自然的图画。他在《我心中的歪头山》中这样写道:在我的家乡西南方向,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歪头山。海拔只有600多米,面积也不过几十平方公里,在连绵的群山中并不显眼,但在我心中,它却高于名山大川。这种情结倒不是因为它是我故乡的山而产生的偏爱,主要是它的神秘宁静,高雅脱俗,卓尔不群,傲然屹立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终身难忘。在过去生活条件较差的年代,歪头山以博大的胸怀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用她的乳汁哺育着家乡儿女。
至今大家还记得这样的话:春煮绵枣黏又甜,洋槐花开白而鲜;夏吃山药好营养,榆树金钱一长串;秋梨熟透真喜人,山楂挂枝沉甸甸;雪地好把野兔找,抓只山鸡过新年。一年四季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怪不得大家都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歪头山以这种浑厚坦荡、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对人类的恩赐。歪头山是我们家乡的晴雨表,曾流传这样的谚语:“歪头山狼戴帽,必定大雨到。”只要看到歪头山被浓雾笼罩,好像狼头上戴了帽子似的,过不了两个时辰就必定下雨,比天气预报还准呢。雨后仰望歪头山,被一层轻纱笼罩着,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寥寥几笔,把乡村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调明快愉悦,带着叮咚的音符,谱上曲子,便是一曲明快的乐章,我向来是喜欢这样的句子的。
我和李建设先生也正是在去年五一假期同登歪头山时认识的,共同的爱好和经历,使我们一见如故,越说越亲。李建设的散文质朴而不乏诗意,行文流畅自然,不事浮华,淡泊宁静,用笔书写生活,用诗意的眼睛感悟生活,用稚子的心体验生活。他笔下的文字是灵动的,带着生活的气息,让你总有办法为之感动。读他的乡情散文,一开始就会触碰到了那些语言的独立特行的美感,我被他娓娓而谈的话语深深打动。虽然这些语言中,并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的痕迹,更没有故弄玄虚之态,显得十分轻松自然,形象逼真。我不得不回味乡音中朴素清新的语言,像山澗的泉水缓缓流过村头的竹林,听到了清风和小溪流动的声响。在他的散文中,像这样从描写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人物和事件的语言比比皆是,彰显着他的情感个性,以致于我们读他大多数散文时也不感到乏味,也就是他呈现给读者享受的自然之美,浓郁的乡情吧。在李建设的散文中,大量选取一些乡村的素材和生活中特有的元素,一个个地串在一起,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乡村的原始生态,看见乡村中特有的事物和乡事,这些元素是读者完全可以感知的,甚至是可以复制的,亲切而动人,朴实而使人遐想。他将这些零散又分散的乡村元素,灵活地通过他的语言文字组合在一起,反映出在乡村中的孩子的童趣、以及乡村人和事物的命运,由此也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意象的描述和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活动,用诗歌该有的意象增强了文章的韵味和深度。他不只是写出了这些意象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意象给我们写出了一个朴素和丰富乡村、乡事,这些意象就组成了李建设不可替代的乡土情结。李建设的散文,在写到属于他的乡村乡情时,总是以一种很普通的语言,如拉家常,没有修饰;总是在文章中讲述着一些看似散落的事情,像一个乡村的故事大王,讲得形象真实,随心所欲;许多章节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领略乡村生活的恬静之美。从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乡村孩子的心灵,也看到了一个已远离故土的人的心路历程,也正是那些留在他心中的细节,让他写出了如此质感的文字;也正是那些乡村的细节,丰富了他的心灵空间。在李建设的散文中,几乎每篇都折射出人性的亮光。
他爱乡村的老树,因为它是乡村的象征;爱树下树上的小动物,因为那是他童年的乐园;爱父亲母亲,爱村子……人性精神在他的散文中时时都流露在笔端,这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道义。读李建设先生的乡土散文,很难准确地概括出几个特点,我只能在这里略谈我的个人感受,希望他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以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回馈生他养他的那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我很喜欢李建设先生的作品,祝他笔健文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我的鳌头【四百九十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