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语言鉴赏
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虽以悲秋为主调,但它并非单纯的悲秋之作,而是将个人运际之感慨缀入国难民忧之大背景之下,这就使其思想深度大大超越了以往悲秋咏怀性的作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故而历来为世人所重,加上本词在语言使用上一系列的鲜明特色,《声声慢》自然成了李清照南渡后词作的代表作,也成为后世语文教材必选之精品。
《思绪》贠天怡 12岁 选自《少儿画苑》国际少儿书画大赛
词作语言特色首先表现在开篇处一连串叠字的使用。这一显著的用词特点当然早已被人所关注,但评论者的关注点往往只在叠字之本身,缺乏对叠字内涵与作用的深入剖析,故而赏鉴难免失之皮相,未能揭示叠字使用之要义。其实,三处叠字分别是从动作、环境与心情来描摹主人公之感受与心情的,极其细致而准确地交待了愁苦来袭时作者由外而内之情感历程,其层次安排可谓匠心独运。
词中的愁苦不似李清照南渡之前见流水落花叹相思的“闲愁”,而是国破家亡后无法排遣的“国恨家难”,写法上也不再有愁绪袭来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影迹清晰的具体描绘,而是愁绪笼罩却茫然不知的状态。故而词的开篇从“寻寻觅觅”的动作落笔,暗示了主人公整天都被愁苦浸泡的复杂心情。
紧接着的“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无果后词人所感知的环境。无来由的反复“寻觅”,说不清的惆怅反倒袭上心来,于孤苦伶仃中更觉孤寂清冷无助。所以,“冷冷清清”既交待了清秋时节气候之“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孑然独处环境之“冷清”,更写出了词人内心之“冷清”。
寂寞无绪的“寻觅”后是备感“冷清”的环境气氛,一次次排忧解愁的失败,词人最终被一种彻彻底底的凄惨忧戚情绪所包围。于是一句“凄凄惨惨戚戚”随之从内心喷涌而出,这是词人纠结一天后最明晰的内心感知,是其心境最真切的表白。词人告诉人们,让她整日无法释怀心意冷清的情绪绝非一般的愁苦,因为愁情尚可解脱,让她凄惨忧戚的是无计消解的国破家亡,“凄凄惨惨戚戚”让我们听到了词人来自心底的凄厉无望的呐喊。
词的开头仅此三句,只用了由“寻、觅、冷、清、凄、惨、戚”七字构成的叠字句,内容丰富而有致,分别从动作到环境,再从环境到心情,经过这层层的烘托,无奈、冷清和愁惨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愁苦凄厉的基调,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本词的语言特色之二是仄声韵脚的使用。这首词每句末字“觅、凄、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均为入声字,押的是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词作用韵的改变,也是她对《声声慢》的曲调创造性的变革。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仄声韵,原韵的徐缓节奏由此一变而为急促。
口语词的大量使用是本词语言上的第三个特点。口语入词虽非肇始于李清照这首《声声慢》,但在文人词中口语词如此高密度地使用,并形成通贯全词的口语化特色,《声声慢》无疑是夺了头标的。这种口语化的特色其实在开篇一连串叠字的使用时就已定了基调。
本词作中用词、用语的口语化具有双重的意义与价值。一是切合了词作独白式表达方式的需要。词这一文学样式本来就是介于诗与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所以很多人都将其看成赋体的压缩形式。铺陈是赋体基本的表现手法,李清照在创作中纯熟地运用了赋体的这一表达特点,在词中连缀了“寻觅无着”、“天寒难息”、“酒难浇愁”、“雁过伤心”、“黄花堆积”、“香消人老”、“守窗感慨”、“雨打梧桐”和“愁肠寸断”等九个片断,以独白的方式将其一一道来,给读者生动地讲述了一则“解愁不成反被愁困”的故事。
总之,用字用词的语言艺术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最值得关注与鉴赏的。一部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固然有多重的艺术魅力,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为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传世之作无疑都富含了极高的语言价值。重视作品语言的使用,应该是文学鉴赏之重心。
上一篇:语言鉴赏《茶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