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阅读与思考》-选自《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 作者: 叶荣钦
- 编辑: 刘倩影
- 来源: 本站
- 点击: 230
时间: 2023-06-09 09:18:45
作者:叶荣钦 11岁 六年级
奖项:小作家奖
原文:
——读《失明症漫记》有感
选择《失明症漫记》这本书,与新冠疫情当下的我心境有很大的关联。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书籍序言: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党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他的眼睛清澈透明,巩膜像瓷器一样洁白致密,然而他却一再绝望地喊着:我瞎了!我瞎了!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这本书里,没有人名,所有角色都用身份代称,如:第一个失明者、医生、医生的妻子、偷车贼......这样的设定让人感觉,在灾难面前没有什么特殊身份,遭殃的几率人人平等,看到的是一片“白”;当时的疫情隔离点反映着最真实的人性,已经失去基本的作为人的尊严,越来越“动物”化,看得让人窒息。纵观我们现在面对的新冠疫情,譬如:那些故意冲着医务人员咳嗽打喷嚏的病毒感染者,那些见不得别人健康而居心叵测地撕破医生防护服的粗暴之徒......一场疫情无形中暴露出许多的“白眼”症患者,其症状与书中描述的如出一撤。
疫情当下,我坚信阅读《失明症漫记》是一个很应景的选择,书中介绍那位唯一没有失明的医生的妻子,从瞒着自己看得见的事实,到带着大家一起活下去,勇气真的令人佩服;医生的妻子对丈夫的不离不弃,到对逃离隔离点的一群人的不弃,还有戴墨镜的女人对小男孩的照顾,还有,有灵性的那只狗狗...... 萨拉马戈在书里这样告诫我们: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疫情当头,总有一些“白眼”症患者看不清形势,不戴口罩,面对劝阻置之不理、视而不见,依旧自由散漫、违反规定行事。有开三轮车的男子扬言接女儿回家,执勤人员不给通过,他就准备撸起袖子干架的;有开轿车的年轻人,在面对执勤人员拦车讯问时拿不出证件,自称自己是某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试图以此标榜自己特殊身份的。岂不知国难当头,病毒蔓延不分层次高低,越是公职人员越要带头遵守国家规定!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不是“白眼”症患者又是什么!
生活有望穿秋水的等待,生活也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失明症漫记》的最后,失明症消退了,人们开始一个接一个恢复了视力,眼前的景色由白色变成了黑色,哦,还有红色。人们在睁开眼的刹那间看到了无秩序、无道德、无文明的那个天堂;医生的妻子绝望地垂下眼帘,她说现在轮到她要失明了。也许,正如书中介绍的医生妻子所说: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书籍的代译后记中提到,作者萨拉马戈生前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之所以愤怒,因为他认为,虽然我生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他写作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而是要把令人愤怒的社会现象写出来,让人们去思考。现在,这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者离开了令人愤怒的世界,用留下的作品永远启迪后人。阅读后的我想:我们只有去看,去认真观察,去用心思考,去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破解心理上的盲区吧!
作文点评:
作者通过阅读《失明症漫记》的感受和思考的表达,表现出了对于新冠疫情、社会现象、人性以及阅读的理解和关注。作者通过介绍书籍序言,灵活运用了叙事手法,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引导读者进入了书籍所描述的情境,并在文中提出了“白眼症患者”的比喻,将小部分人的自私和冷漠与失明症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做出了呼应,从而凸显了书籍所揭示的人性弱点、社会现象和新冠疫情中反映的问题。而在阐述书籍中人物角色时,作者对于医生妻子、医生妻子对丈夫的不离不弃、以及其他人物在面对灾难和苦难时所表现的勇气和人性光荣的描绘,又呈现了作品中高尚的情感和道德理念,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坚强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整篇作文逻辑清晰,使用比喻幽默生动,描写生动传神,对于作品所表现的主题、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等方面进行透彻思考和表达,所以具有一定的观点和阅读价值。
作文征稿:
奔流文学网首页点击【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专题页面,直接注册、参赛,按照提示提交作文作品。
(责任编辑:刘倩影)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