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岗的记忆(外三篇)

  • 编辑: xxf6144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6190

时间: 2024-08-22 16:43:26

谷梁岗的记忆


  走进谷梁岗,那是土地入户以后的日子。在这之前,我和它并不熟悉。认识谷梁岗以后,我相继认识了水渠北、小壕、道边,和这些土著们混得熟识。每块土地都有独特的故事和记忆。尤其是谷梁岗,有很多往事值得记录。

  最初,那是谷梁岗和我们全家相识不久。母亲领着我们走进谷梁岗,把我和二弟介绍给它,母亲领着我们标记好谷梁岗的东西南北,用四块交界石,就把谷梁岗拴在我家的领地里。

  记得那时候谷梁岗还十分寒酸,一地的硬黄土,还夹杂着风化的碎石砂砾,地中间还有一片顽强的大叶矛草,单凭锄头搂上几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场小雨儿过后,那片茅草又恢复了曾经的领地,不但没显少,反而越发地旺盛,茂密。好像是在跟我们一家较劲,想想也是,我们想占领那块地方,那片茅草也不愿意退出,况且也退无可退,谁心甘情愿退出自己的领地,于是我们全家,特别是母亲,和那片茅草在谷梁岗上反复拉锯。今天母亲占了上风,不但把茅草的地上部分扫荡一净,就连地下长长的白根儿,也一段段刨出来,扔在地边的石头坝梗上,甚至直接带走,远远地扔在道边的地沟里。就是这样,那片茅草也不恕嘴,依然倔强地抗争着。过几天再看,那片茅草又出来了,母亲除了自己干,还发动全家老少都上场,一是表示我们全家的决心,二是造造声势,让这些茅草知难而退。

  谷梁岗上,至于最后是母亲胜了,还是茅草守护了自己的领地。我也不是太清楚。因为我来到谷梁岗的时间也短,一走一停,有时有晌。估计最后那片茅草和母亲握手言和。互相成全,互相让步。春天,苗小的时候,茅草得控制好自己的身高,不要碍了谷子的长势。等谷子长高了,再一点一点伸腰。母亲也做了让步,给你留嘎地方存身,但不要想着扩大范围。这片地是有主人的,假如让个入侵者说了算,主人也会脸上无光。

  我家这块地,在一座黄土山上的中间。说是山吧,有很厚的黄土层。说是地吧,还有一些碎石和杂草。性子软的,在母亲的强势进攻下,早已逃之夭夭。就是那些顽石,也选择躲到地头,或者坝梗上,做些固土养水的活计。一直以来只有茅草和母亲拉硬。母亲依然经常光顾谷梁岗,特别是母亲身子骨硬朗,一棵杨树般笔直挺拔的时候,她是不会允许有一片茅草在她面前耀武扬威,虚张声势。

  每年春天,母亲都会组织全家往地里推农家肥,一车又一车,一年又一年,终于,谷梁岗被改造成了一片打粮食的好地。谁见了谁夸母亲能干!

  我家这块地种一年谷子,种一年苞米,轮种。种谷子的话,地累,人也累。春天小苗一出,母亲就一直在那片地里忙碌。缺苗,补苗。不缺的话,就得抓紧间苗,把谷苗留下,把莠草薅干净。吃过早饭,母亲就下到谷梁岗,一开始,蹲着薅。时间一长,累了,就换个姿势,跪着薅。每年春天,母亲这套功夫,都会反复上演多次。

  我也经常会下地去看,母亲教我认识谷子和莠子,教了半天,长进不大。那时候我正念小学,功课数一数二的,在母亲眼里,也不是干农活的料。母亲一边干活,一边跟我唠嗑。一个农民,分清谷子和莠子,才会收获沉甸甸的谷穗,才有金黄的小米粥,甘香如饴。一个学生,也要知道哪是谷子,哪是莠子。功课学习是谷子,身体里的玩心、贪心就是莠子。

  后来我到外地求学,母亲关于谷子和莠子的说法,深深扎根于我内心深处。我拼尽全力种好谷子。起早贪黑,风里雨里。身体里的莠子有时也会闹事,发芽,每一次都被控制在萌芽状态。自生自灭。终于,经过三年的播种耕耘,我收获了沉甸甸的谷穗,晶莹而金黄的谷粒。

  于是我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自我的领地里,开始新一轮的播种和耕耘。相继成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也收获了事业上的谷子。兑现了母亲对我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

  感谢母亲用自身的生动演绎,教会儿子如何长成谷子,怎样避免成为莠子。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谷子和莠子。

  如今,我已年过五十。母亲也将近耄耋之年。在岁月土地上,母亲使自己活成了一棵生动的谷子,成功使自己弯了腰,变成了谷子的模样。在她的领地里,一个个儿女,一棵棵谷子,站成秋天的风景。


荇菜,从诗经中走来的贵族

  初识荇菜,是个偶然的机会。为一饱眼福,我和媳妇去往龙城的凌河湾湿地公园看荷花。赏荷之余,发现了荇菜。一看就难以忘怀。那纯洁的绿色,那动人的金黄,那别致的田田,惊艳了我们的眼睛。于是第一次走近荇菜。在这之前,从未发现荇菜的身影。在这之后,开始关注荇菜的前世今生。

  认识荇菜以后,我在《诗经·关雎》中再次发现了荇菜的踪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没想到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荇菜,竟然系出名门。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看来世俗的眼光,是难以识破那些隐身在民间的贵族们。

  当初夏的风吹醒了大地,吹绿了山川。荇菜也一起醒来,开始梳洗打扮。荇菜天生吃苦耐劳,一开花就是半年之久。荇菜虽没有荷花与牡丹的国色天香,却也不乏碧玉之姿。不似昙花那般短暂,也不似牡丹那般娇艳,更没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只是默默地盛开着,低调地装扮着河流与大地。从没想到与谁攀比。

  荇菜在领地里,如池沼、湖泊、沟渠、稻田、河流。每天沉入水中嬉戏,与蜻蜓、青蛙为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好不快哉!随着铜臭味的爆发,平静的水面顿起波澜。荇菜不再沉默,而是挺身而出。为了自己,也为了底层莼菜们。凭着多年的修行,出手清理害人的氮磷含量,抑制藻类肆意圈占地盘的暴行。

  如果说荇菜品行高洁,显然十分恰当。只是荇菜不喜欢这些虚名。作为生长在水边的荇菜,“高”倒不敢当,“洁”却是当仁不让。在诗人笔下,荇菜香风幽幽了千年之久。唐代诗人王维的“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宋代诗人陆游的“钓丝萦藻荇,蓬艇入菰蒲”。就连现代诗人徐志摩,也在康桥的水边吟唱:“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颜氏家训》中“今是水悉有之,黄花似莼”这句话,用荇菜告诫自己家人要保持一颗淡然的心境。

  荇菜不仅品行高洁,而且是上好食材。叶柔嫩多汁、无毒、富含营养,食之清香爽口。明代文人陈继儒《岩溪幽事》中也有言:“吾乡荇菜,烂煮之,其味如蜜,名曰荇酥,郡志不载,遂为渔人野夫所食。”说明荇菜曾经作为菜肴,端上了古人的餐桌。随着健康风的盛行,荇菜被写进菜谱、摆上餐桌。以荇菜为原料的菜肴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凉拌,还可烹炒。由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疗效,荇菜成了绿色食品。

  写作之初,我与荇菜并不熟悉。后来,我们成为莫逆之交。

  荇菜从《诗经》中走来,清新高雅,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荇菜来自民间,为天下苍生,历经千年而初心不改。不愧为真正的贵族。


看电影的往事

  说起看电影,是个相对久远的记忆,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电话,更没有空调。家用电器只有电灯,家家都有。还时常停电,要点起煤油灯。那时候精神生活唯一途径就是听收音机。小孩子们最大的享受就是看电影。有关看电影的往事可以说上一大箩筐。

  看电影的日子堪比节日,大人们喜笑颜开,孩子们奔走相告。大队部露天电影场地里,早早就有人占好地方。不等放电影,场地里早已人声鼎沸。边上有卖花生的,有卖瓜子的,有卖糖果的,卖水果的,小商小贩们排成一溜儿,点着锃亮的嘎石灯,一股臭鸡蛋味直冲鼻子。

  那时候我正念小学,回到家先把大人布置的劳动活计弄利索,再把学校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写完整,才可以去看电影。作为家中的老大,我还要负责领着弟弟妹妹去,看完电影再负责领回家。这中间还要负责吃喝拉撒的事情。

  于是我琢磨下回放电影,不再报告消息,而是独自一人悄悄去看。待到小伎俩露馅了,再将功折罪,给弟弟妹妹讲电影的大致经过和精彩片段。印象最深的是电影《战斗里成长》,讲述一个小战士一开始训练如何面对敌人,如何面对残酷的战斗而不畏惧,逐渐成为真正的战士。每当看到电影里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杀敌,心中涌起无穷力量,暗下决心,将来我也要保卫自己的国家。

  小学二年级时,有次离家很远的屯子放电影。大孩子不愿意带着我们,一开始讲鬼故事,胆小的吓得赶紧跑回了家。这样反复讲了多次,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猫腻。不依不饶地跟着。一看不听话,开始骂。不管事,就遛石头。想把我们几个小孩子赶回家。我们一直在后面跟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等到看完电影,新一轮的考验又开始了,大孩子在前面抽疯似地跑,小孩子们在后面追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干脆又哭又骂的,因为前面跑的,是哥哥、姐姐。等哭声上来,再威胁说回家告状,大孩子们就不再折腾了。依然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们几个小孩子就自己壮胆子,从道边捡起几块石头,边走边敲。有人说,咱摆个石头阵,就像军乐队似的,有规律地敲击石头,最熟悉的是志愿军进行曲,那铿锵有力的石头敲击乐,响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空。

  我们如同打败仗的逃兵,依然气势不倒,虽败犹荣。这也给我们一个教训,靠谁不如靠自己,于是后来再去看电影,我们谁也不求,人手两块石头,走夜路的时候,自己仗胆。就这样敲着,敲着,我们长成大孩子。那种走夜路的经验,铭刻在记忆深处。

  后来,我外出求学,晚上看电影的事情与我渐行渐远。但是在骨子里,我明白一个道理,必须学好文化课,掌握本领才能造福社会。走夜路的经验提醒我,面对任何艰难与困苦,害怕是没有用的。必须挺起脊梁,站稳脚跟,靠谁不如靠自己。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至今记忆犹新。


感恩小米

  小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俗话说,小米养人。老人和小孩特别孕妇要常吃多吃,对身体有益。说起小米,不能不说到谷子,谷子脱壳就是小米。称呼小米,是因为米粒太小。

  我到超市里买小米,常常把手插进米袋子里,亲身体验小米的亲切与随和。金黄的米粒,晶莹易透,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小米来自遥远的古代社会,经过漫长的岁月演进,经过商周釜鼎铜器的烟火考验。谷子通常被称为稷,粟。是古人在采集时发现而长期播种。自出生以来,一直与人类相依为命,形影不离。

  谷子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恶劣环境。古人究竟是在怎样情况下找到了救命的谷子,今人也未可知。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具体场景。男人们在长期狩猎过程中,有时候收获甚丰,有时候所得很少,甚至于难以果腹。于是女人们在采集时,就把目光对准了那些伸手可及的食物。比如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等,这些植物看上去不起眼,但是经过热火的熬煮,却散发诱人的香味,有人亲自品尝,居然可以食用。于是小米在古人食谱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被引种到四面八方,造福于黎民百姓。

  小米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默默地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传统医学认为,小米性凉,味甘咸,有健脾和胃、和中益肾,除热解毒、安眠之功效等。小米脾气随和,无论平原、山坡、盐碱、干旱、冷凉环境,均能生存繁衍。为子孙后代操碎了心。

  我无意美化小米的形象。有人说小米有点材,口感不好。我想起了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者,小米饭,南瓜汤,强健了革命者的肠胃和思想。小米虽小,但力道强劲。

  我家世代生活在辽西土地上。辽西出产小米,辽西的土地适合小米生长,堪称小米天堂。远的不说,建平小杂粮基地远近闻名,黄金苗小米行销全国。近的,朝阳县清风岭镇大石坝小米,名闻遐迩。再远点,大西北的小米,小米中的“功勋号”,当年硬是靠着“小米加步枪”,打下了一片天。可谓居功至伟。

  我想说辽西的小米,源于辽西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物产。辽西丘陵,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适合小米生存。辽西小米经历了漫长等待与煎熬,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为人厚重,不慕奢华。在长期干旱的考察中,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善良和淳朴。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辽西小米特有的厚重与甘醇,经得起时光的咀嚼和岁月的检验。

  生活中我也曾与小米相遇、相知。母亲早年也亲手种过谷子,我也受到过小米的滋养。我家有块谷子地叫谷梁岗,每年春天,谷苗一露头,母亲就一天天长在谷子地里,薅苗,间苗。谷子一起身,齐腰深的时候,母亲还要下地看麻雀,一片片的。有人来了,忽地飞起。人一走,旋即飞回。旱了,母亲着急,怕谷子旱着火。涝了,担心谷子被冲倒。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待到谷子进家,在场院里打过,晒过,装进袋子里,母亲才会安心。

  后来我外出求学,每次返校时,母亲特意给我拿一袋小米炒面。夜深人静肚里没食的时候,在学校宿舍的铁炉上烧一壶开水,往铝饭盒里舀两勺小米炒面,开水一冲,即可填饱肚子。寒冷冬夜,北风呼啸。小米炒面温暖了少年孤独的心灵,鼓舞着艰辛的求学梦想。因为有小米炒面的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

  我想起了母亲,以及母亲一样的辽西民众,朴实善良,任劳任怨,如同辽西的土地,厚重淳朴。辽西土地孕育了朴实的小米,而辽西的小米又滋养了同样品格的辽西人,吃苦耐劳,善良厚重。

  我由衷赞叹自然的博大胸襟。感恩辽西。感恩小米!


  作者简介:谢晓丰,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协会员。在纯文学媒体上发表多篇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参花》《辽西文学》《辽海美文》《青年文学家》《上海散文》杂志及《朝阳日报》《曹妃甸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红色记忆

下一篇: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内容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一】

后来一位文友到平顶山市委党校…

2024-08-23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一】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二】

用真情去感化上帝苍天,多方筹…

2024-08-23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二】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三】

我写啊写,手写肿了,头发写稀…

2024-08-23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三】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四】

讨论会上,我一言不发。我暗暗…

2024-08-23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四】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五】

正如著名老作家孙犁所说的那样…

2024-08-23
郭进拴|我的鳌头【四十五】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