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一十六】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287
时间: 2025-04-09 09:31:11
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一十六】
郭进拴|探访李绿园故居
千顷宝镜白龟湖,被金风吹皱了,涌起了层层细浪,似雪,似玉……
白龟湖对面,就是李绿园的故居。
在《歧路灯》作者李绿园辞世220周年、校注本《歧路灯》正式出版3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李绿园,把《歧路灯》研究引向深入,2010年8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平顶山市政协、平顶山市委统战部、平顶山学院等联合主办的“《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李绿园故里——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隆重召开。新中国《歧路灯》研究的开拓者、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栾星,台湾宜兰大学教授吴秀玉、高双印及大陆十多个省市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三次《歧路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与会者围绕“《歧路灯》及其文化史贡献与地位”这一主题,对《歧路灯》版本延传、人物形象设计、语言风格及其反映出来的地方俚俗、风土人情和作者李绿园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佛学思想等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歧路灯》研究中新史料的发现,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开辟《歧路灯》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培养壮大《歧路灯》研究队伍,澄清《歧路灯》研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歧路灯》研究专家欧阳健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歧路灯》研究90年的历史时机,举办《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以酝酿《歧路灯》研究的第三个热潮,具有非凡的意义。”
《歧路灯》以清乾隆时期的太平盛世为时代背景,反映了盛世背后隐藏的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是我国小说史上仅有的一部以“浪子回头”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被誉为“18世纪普通人生活的百科全书”。李绿园在小说中劝诫世人:教子要严,严师要正,交友要慎。书中谭孝移的临终遗言,“用心读书,亲近正人”这八个字,则是小说的主旨,堪称封建时代教育子弟的指路明灯。
清乾嘉学者吕中一评李绿园是“以左丘、司马之笔,写布帛菽粟之文章”;近代小说史家蒋瑞藻称《歧路灯》“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朱自清先生认为:“《歧路灯》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栾星先生在校本序中说“它是历史存在,大幅度反映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记录了中下层社会芸芸众生的思想状态与生活状态”。《歧路灯》大量负载着河南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河南、创新河南的重要思想资源,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发展文化事业不可多得的借鉴
研讨会期间,我慕名探访了李绿园故居。在曹镇乡政府,我见到了乡政府秘书李红亮,他是李绿园的第9代后人。在李红亮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了李绿园的家乡宋寨村。宋寨村是一个紧临白龟山水库,环境清幽的村庄,仅村内和附近就有李绿园的后人100多口。在李红亮家屋后不远处,就是李绿园的书屋。
如今的书屋院内草木丛生,原有的5间房屋只剩下一间还没有完全坍塌。一块大石头倒在杂草中,李红亮告诉笔者,这是一块拴马石,是家里人从原来的大门口搬到这里来的。李红亮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上高中时,李家人还在这里居住。后来在西边两间居住的亲戚搬了出去,这两间房便慢慢塌了。不久,自己家也搬了出去。2002年,爷爷李春林搬出之后,剩下的房子也在风雨中坍塌了。
李红亮和其父亲告诉笔者,李绿园次子李蘧送父亲回乡后为了让老人家安度晚年,就在如今书房的地方购得一处田地,构建别墅,并在别墅内建藏书楼一座。清末同治年间,李绿园的藏书楼在战火中被焚。三万卷书籍被毁过半,李绿园后人将剩余书籍转移到书斋内。抗日战争时期,家人担心书籍被日本人抢掠,李春林和父亲将书掩埋在地下,造成了部分书籍的腐蚀。“文革”时期,藏书的损毁程度更加严重,李春林的父亲只偷偷保存下来很少一些书籍。上世纪80年代初,《歧路灯》公开出版后,李春林将剩余的藏书捐献给了国家。
在李红亮的家中,笔者见到了一个据说是当年李绿园使用过的笔筒,貌不起眼的笔筒被放在家里的书房内,虽然有些裂痕,但它还在继续为李家的后人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李红亮告诉我,爷爷李春林将家谱等一些文字资料交给了在北京工作的弟弟保管,自己家里仅有的就是这个笔筒。
李红亮还回忆起了儿时在村中玩耍时经常骑的“石猴”。同行的湛河区文化馆的杜央解释说,村民们所说的“石猴”,其实就是“避邪”。李绿园晚年在《避邪歌》中写道:“四冢各列避邪一,麟首、驼项、狻猊尾。”说的就是这个所谓的“石猴”。杜央分析,这些“避邪”也可能是李绿园儿时玩耍的道具。
李绿园的成长之路 ,明洪武年间,李绿园先世李昂从山西洪洞迁到河南新安北冶镇马行沟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严重干旱,农田颗粒无收。新安一带大闹饥荒,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李绿园的祖父李玉琳从新安逃荒到宝丰宋寨,靠种菜度日。此后,李玉琳与当地李姓大族认了本门宗亲。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李玉琳逃荒到宋寨之后,一开始只是在当地大户人家的菜园里种菜,村里人也一直把他当做一个普通的逃荒百姓。一次,这户人家请客时缺少人陪客,临时将正在菜园里劳作的李玉琳拉去凑数。李玉琳赶紧回家换上了一身秀才的衣服。就这样,村里人才知道一直在菜园里种菜的李玉琳原来是个有学问的人,就邀请他到村边鱼齿山义学教书。
李绿园的父亲李甲,出生于新安,后随李玉琳迁居到宋寨,并考取了秀才。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李绿园在鱼齿山下降生。幼年的李绿园从小随祖父读书识字,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鱼齿山附近是一个埋藏丰富的战国至汉代的墓葬群和文化遗址,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和优美的传说,李绿园就是在这种浓郁的历史文化环境熏陶中长大的。
李绿园30岁那年,恰逢乾隆皇帝即位后改元,特开了恩科考试,李绿园考中了举人。
李绿园中举后,对未来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写下了《赠汝州屈敬止》一诗,抒发了他誓将所学才智用于经世济国的宏愿。但此后本是一帆风顺的李绿园在中举后一直科考不顺,他参加了三次会试,一次未中。在壮志未酬的遗憾中,李绿园产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李绿园的父亲去世,42岁的李绿园守制在家闲居。经历仕途的挫折和40多年的岁月,李绿园对人情世故有了深刻的认识。生活上的无忧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写作条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说《歧路灯》的创作中,并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三次会试未第的郁闷之情寄予笔端。《歧路灯》是李绿园于清代中叶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它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古典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完整意义上个人创作的长篇之一。李绿园以写实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浩瀚的康乾盛世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典章制度,都具有极高的认识、鉴赏和文学价值。
李绿园以“道性情,裨名教”、“惟其于伦常上立得足,方能于文藻间开得口”为基本立足点,本着“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劝世主旨,创作出《歧路灯》这部浪子回头的悲喜剧。在作品后二十回中,安排绍闻族兄谭绍衣对其一路提携,使之步步高升,最终实现“孽全淑洞房花烛 谭篑初金榜题名”的大团圆结局。作者满怀拳拳诚心以为给这个五色杂陈的俗世开出一副济世良方。但总揽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主人公所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道德沦丧、纲常废弛、官僚腐败的封建末世。在这样一个上至权臣下至税吏俱各收受贿赂以充私囊,士子文人俱皆腐儒的社会大环境里,作者刻画塑造的一些清官廉吏只能势如独处孤岛,是理想化,经雕琢过的完美理想。李绿园所说的“书”只是孔孟之道,程朱之理;“正人”也只是谨守程朱之理,但却不能代表历史发展规律的宿儒。他开出的药方并不能救大厦于危。市井意识下,谭绍闻的堕落应该归结为封建末世,旧家大族文人士子的全面衰落。封建统治的城墙已经坍塌,根基已经腐烂。谭绍闻也失去了依靠考取功名、入仕进阶而重振家门的可能。这些都与作者主观上用理学劝世,企图延续封建纲常的写作目的背驰。尽管李绿园以一颗正直文人之心,想要在传统道德精神继承发扬方面有所建树——反映在作品中即是一位为旧家大族的代表谭绍闻开脱,屡次说其本体之明未尝息,并顾念其是个祖上做过官的旧家,不忍按照理论逻辑和历史规律,给其一个家业凋零的结局——但作者毕竟是一位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他对不可回避的现实矛盾有所发觉,于是这种潜意识里的明察行诸文字,便与主观的写作意图出现分歧,形成背离。这也是由作者自身的理学观念与市井意识的矛盾所决定的。
经过十年的努力,李绿园完成了《歧路灯》的主要部分,即全书的八十回,至此,他辍笔停写《歧路灯》,开始了为期20年的游宦生活。
李绿园最后一次应试后,曾在京任教三年,深受学生们的钦佩和尊重。他们为老师考不上进士而遗憾,并想方设法为老师寻找入仕的门路。后来,福建学生李杰考中状元,在乾隆皇帝和吏部举荐恩师,李绿园被皇帝选任江浙漕运之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50岁的李绿园开始了他舟车海内的仕途游历生活。20年间,李绿园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运河两岸。
晚年,李绿园曾在贵州思南府印江县做过一任知县。《印江县志》载其政绩:“能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后经督、抚推荐,代理思南府知府。1774年,68岁的李绿园辞官返乡,后被次子李蘧接到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绿园卒于北京,终年84岁。李绿园一生官路坎坷,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几乎与18世纪共始终。(绿园祖父)玉琳公洛阳府学秀子,敕赠文林郎。精治《麟经》。著有《春秋文汇》(见《中州先哲传?文苑传?绿园本传》)。绿园公尺山公,宝丰养生。赐赠文林郎。诰赠中宪大夫。夫人栗氏,累赠恭人。绿园公乾隆元年恩科举人。官印江知县,后代理思南府知府。诰赠中宪大夫。夫人余氏赠恭人,潘氏恭人晋赠宜人。张氏孺人。(绿园公)著有《歧路灯》、《家训》、《诗钞》、《东郭传奇》(剧本)、《破山斧》、《拾捃录》、《说黔》及《谈大学》、《淡中庸》、《谈诗法》、《谈文法》等(后四种为课幼唱本)。
祉亭公别墅建于五虎刘(村),藏书有楼房三间;上下环壁书架,中间两排。每届庚伏,主人明远公晒书五天左右。绿园公手墨尽收藏在此。因屋漏鼠啮多有残破。一九二五年诗人徐先生言信(徐玉诺)由厦大回,专程来访索,主人初不忍释手。徐先生图为绿园公增光,有益人民,将著作全部囊恬去,并在当年下半年于京发文《李绿园与(歧路灯)》,绍介之后即把《诗钞》、《歧路灯》,交冯友兰先生。其他遗著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除四旧”运动,现已片纸无存。
啊!白龟湖的涛声,落了,又升起了,涌来了。它们无休无止地向前涌动,一会儿像奔放雄壮的歌声,一会儿又像情意绵绵的低语。募地,我懂得了,这涛声是在宣告:这位被埋没了二百多年的清代大作家和他的长篇小说巨著《歧路灯》,从此要晓喻海内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那千顷宝镜白龟湖,将觅得更多的知音;那古朴典雅的李绿园故居,将招揽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汝州市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风情·观音文化》执行副主编,《大香山》执行主编,《河南报告文学》主编,《鹰城》《尧山》总编辑。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文学艺术家》《豫西作家》总编辑,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策划并组织了中国作家石人山笔会、中国作家温泉笔会、全国网络作家西安笔会、全国报告文学学会年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天龙山笔会、中原不锈钢笔会、宝丰肖旗笔会、皂角树笔会、平顶山市首届报告文学大赛、“圣光杯”、“中原不锈钢杯、“天晟杯”、“金庚杯”、“孝贤杯”、“慈善杯”、“全国战疫”征文、“老区建设杯”征文大赛等全国、全省、全平顶山市的大型文学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500多万字,有19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2011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聘为“世界科教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2013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评为金奖艺术家,业绩被收入《大不列颠艺术家百科全书》大型社科文献典籍,发行全球。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一十五】
下一篇: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一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