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三百零二】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51

时间: 2025-04-23 08:54:42

郭进拴|六十岁说【三百零二】


       早在十年前,李建新就曾写过一份《汪曾祺集》的出版草案。为何这一出版计划延宕了十年,至今年才将文集出齐?主要因为自己比较“磨蹭”,李建新认为。
       为了查实有疑问的字,李建新反复比对,首先是参照手稿,如果没有手稿,则比对多个版本,仔细推敲后得出结论。如收入《矮纸集》的短篇小说《侯银匠》,此前出版的版本将“侯银匠的女儿侯菊很能干,能将一锅饭煮成‘硬饭’‘软饭’‘烂饭’”错录成“侯银匠的女儿侯菊很能干,能将一锅饭煮成‘硬饭’‘软饭’‘焖饭’”。“焖”只是煮饭的方式,并不能与“硬”“软”并列,成为一种指示软硬程度的形容词。这些文字和逻辑错误,都在新的版本里得到了修订。
李建新的修订原则,也经历了从初期觉得不合语法规则即修改到反复琢磨,尊重作者“原生态”创作的转变。如小说《复仇》中“小草的叶子悉率弹了一下,一个蚱蜢蹦出去”,按照现代汉语,“悉率”应为“窸窣”;小说《老鲁》描述走山路挑水声“斤共斤共”地响,“斤共斤共”并不怎么常见。为了保留汪曾祺文字的那股“活气儿”,这些细节都保留了下来。
“作家铁凝曾评价,汪曾祺的创作让青年作家重拾了对现代汉语的信心。因此,尽力为人们呈现汪曾祺文字的原貌,是修订、编辑、出版这套文集希望达到的目标。”李建新说。
“他身上,藏着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生于上世纪20年代,亲历过抗日战争,40年代在西南联大学习中文,50年代初期编辑整理民间文学,后赴基层参加劳动,60—70年代主创样板戏,80年代重拾文学创作,汪曾祺的一生经历了现当代多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他的小说创作起步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小说出手已不凡,《翠子》《除岁》《灯下》《驴》等短篇小说与名篇《鸡鸭名家》《老鲁》具有相同的品质,不输于后来为他赢得文坛声誉的《受戒》《大淖记事》。进入80年代,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鲁迅、胡适、周作人、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中国新文学传统承接下来,在文学史上具有别样的意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早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命题,都可以在汪曾祺身上找到线索,如西方文学与民族传统的关系、乡土叙事与现代性的关系。他联结起现代与当代,打通了民间故事和士大夫传统,融通了雅与俗,以及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他是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枢纽。”杨早这样分析近年来在学界和读者中逐步升温的“汪曾祺热”。
从《汪曾祺集》收录的作品来看,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看得出法国象征主义和现代派的影响;《羊舍一夕》等60年代小说,写的是“上山下乡”时期的民俗与风土人情;进入80年代,他把现代汉语从“文革”语体中解放出来,又不同于“伤痕文学”,而是接续了《边城》等作品的人文传统。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感知一股二十世纪以来由中国文人创造的文脉,在缓缓流淌。”陈杰介绍。
用“中华美学”,写“中国味”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汪曾祺行文,就带着传统美学的古意。”杨早说。
《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以故乡江苏高邮为背景,写平凡人物的故事,字里行间润泽着江南小镇的“水”气。他笔下的高邮,正如呼兰河之于萧红、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之于莫言,其间的记忆、风俗、人情,是通过文艺作品理解中国社会的一扇窗口。
文艺评论家孙郁在《一个儒者》一文中写道,“汉语的个体感觉在他那里精妙地呈现着”,“一读就觉出很中国的样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三百零一】

下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三百零三】





相关内容

李清源《窑变》的重大突破

李清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

2023-11-14
李清源《窑变》的重大突破
为万千劳动者写真传神

本次《鹰城墨缘——马国强水墨…

2023-09-23
为万千劳动者写真传神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作品欣赏

8月7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

2023-09-14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作品欣赏
《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奥本海默是一个内心有指南针的人

最近,由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

2023-09-12
《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奥本海默是一个内心有指南针的人
名作欣赏 | 冰心:我的老师(节选)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

2023-09-11
名作欣赏 | 冰心:我的老师(节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