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童趣儿【三百零七】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56
时间: 2025-04-25 08:02:02
郭进拴|童趣儿【三百零七】
民国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政治经济到得了相对快速的发展。汝州虽然改州为县,但对周边县市的影响力没有减弱。汝州所辖的四县仍把临汝县叫州,到临汝叫去州里,登封则一直把汝州叫南州。这个时期汝州的戏曲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繁盛期,也就在这个时期汝州艺人朱万明等将流行的高跷曲,从平地搬上了舞台,产生了河南的第二大戏种曲剧。
我们追寻曲剧的源头并不能局限于曲剧八十年,它和汝州悠久的本土文化一脉相承,由民歌到曲剧互为关联,而长期以来的孕育一直处于呼之欲出而来出的状态。呼之欲出而来出在说曲里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必多言。据介绍,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郑铁炉的朱万明(领社兼拉曲胡、唱老婆)、大张村关云龙(领社兼打板)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以及许雷(丑)、卢天德(唱和尚、绰号老面堆)、王立(唱相公,人称木匠立)、李福生和李西魁(唱胡子)、陈玉宝和刘保才(唱大妮)、陈天喜和李连成(唱二妮)、陈白娃(人称陈雪老,拉曲胡)、王少阳(三弦)和王少焕(小生)、韩银福(四弦)、毕怀(男旦)等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保长,喜欢戏)提出一定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稼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周老汉送女》、《兰桥会》等剧目,得到了意外的成功!有人带了头,效果又很好,因此,其他高跷班也都相继在各地搬上舞台。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高台曲和高跷曲同时并存交相演出。时间久了,台子曲慢慢取代了高跷曲。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成为戏曲剧种,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基本内容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方式,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闪耀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辉。河南曲剧扮演剧中人物角色行当与其他戏曲剧种大致相同,主要有生、旦、净、丑。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曲剧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
据了解,河南曲剧演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专业技巧。曲剧的唱腔调门大约可分为四类:一、正统曲牌。二、俗曲小令。三、民歌小调。四、纯粹板腔。唱腔的调高大多定“1=C”调。河南曲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一把曲胡,一副手板,一个八角鼓,一面云锣,一挂三弦,一把四弦,后来又增加了二胡、软弓京胡、笙、扪子、筝和琵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童趣儿【三百零六】
下一篇:郭进拴|童趣儿【三百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