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梁银诗歌的人文精神
- 作者: 梁银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39
时间: 2025-08-02 17:42:56
梁银的诗歌扎根于中国西北乡土,以质朴而充满张力的语言,展现了对底层生命、自然灾难、社会边缘群体的深切关怀,其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
一、乡土记忆与农耕文明的挽歌
梁银的诗歌常以村庄为精神原乡,在雪、土地、炊烟等意象中凝结对农耕文明消逝的忧思。
自然与生命的共生:在《雪落在村庄》中,雪被赋予“日月的化身”之喻,村庄在落雪中“佝偻腰身”,暗喻农民在岁月与赋税压迫下的生存重负,“每一次落雪/村庄都会低头/承认岁月是一把刀”。
父辈的坚韧与悲凉:村头的父老乡亲“把历史放在村头一页一页缅怀”,他们“送走风云/迎着日月更新血液”,成为土地伦理的化身,却在现代化进程中沦为“刻满风霜的岁月”。
这类书写既是对乡土消逝的悼亡,也是对农耕文明中“向下超越”的生命哲学的致敬——如“化身黄牛”的躬耕者,在贴近黄土的谦卑中“从星月中演绎一生光辉”。
二、灾难书写中的生命尊严与集体信仰
面对地震、疫情等公共危机,梁银聚焦个体的痛苦与救援者的神性,凸显“生命至上”的集体信仰。
灾难的痛感叙事:积石山地震中,“黑夜黑的发指”与“废弃的家园在呻吟”交织,废墟里“生命的迹象还在喘息”,诗人以“呼喊声喊疼了山川河流”将自然拟人化,放大生命的悲鸣。
救援的人性光辉:在绝望中,“营救的背影支撑起积石山的腰身”,而“生命通道通到了人民的心里”一句,将物理救援升华为精神救赎,最终凝聚成“党和人民拧成了一股绳”的信仰力量。
这种书写超越了灾难报道的纪实性,成为民族精神的重构仪式。
三、边缘群体的存在困境与尊严救赎
诗人以冷峻笔触解剖乞丐、流浪者等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在苦难中挖掘其精神韧性。
乞丐的哲学隐喻:乞丐“顶着人间的沧桑/在月亮下抚摸光明”,其“站立与永别只差一秒钟”的生存状态,揭示生命脆弱性;而“他掏出骨头里的火焰/点燃你封冻的冰山”则赋予乞丐救赎者的神性,成为照见世人冷漠的镜像。
漂泊者的身份焦虑:在《走出半生仍恋家》中,浪子“一面被猎狗袭扰/一面被豺狼围困”,半生疯癫中“家的方向充斥着勾心斗角”,道出离乡者的精神撕裂。
这些被遮蔽的生命,在诗歌中获得主体性表达,构成对现代性生存的尖锐质询。
四、抗疫叙事中的英雄解构与人性礼赞
疫情期间,梁银摒弃宏大口号,从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日常身影中提炼人性微光。
医护人员的“刀锋探索”:他们“在迷雾中失去方向/在刀锋上探索光明”,汗水“凝聚成滚烫的血液”,以肉身抵御“蝙蝠撞响的钟声”。
志愿者的“烙印之红”:红袖章化作“黑夜中的一束光”,其行动如“青蛙跳出池塘”唤醒沉寂的世界,最终“烙印一样的红啊/红遍了全世界”,将个体奉献升华为人类共情。
诗人以“缝补苦难”的窗边母亲(《夜晚,那一扇亮的窗》)为象征,揭示英雄主义的民间根基——平凡人“消耗生命”点亮的光明,恰是“白昼前行的步伐”。
五、生命哲思:人间剧场的多维镜像
《从人间走过》一诗集中体现梁银对存在本质的思考,构建四重生命镜像:
困顿者:“歪歪扭扭走过坑洼”,被时代飓风裹挟的失衡者;
野草族:“互相挤着狭隘空间”,在身份焦虑中野蛮生长的群体;
追风者:“轻如燕子丈量四海”,将生命托付浪花的漂泊者;
躬耕者:“化身黄牛贴近黄土”,在星月下演绎光辉的创造者。
诗人以“人间如戏”的隐喻,质问表演性生存的真相:“如果写的让你颤抖/那就用刀剜一下你的内心”,直指现代性困境中灵魂的痛觉麻痹。
结语:流亡诗学中的人文丰碑
梁银的“诗观”——“若诗在流亡,那流转中的诗却总是那么丰润”——恰是其创作的注脚。他以诗歌为舟楫,载动乡土记忆、灾难创伤、边缘血泪与生命哲思,在语言流转中构建了一座人文丰碑。其价值不仅在于对疼痛的揭示,更在于对救赎可能的坚信:正如雪落村庄终将“悄悄晕染整个世界”,黑暗中点亮的窗亦能“填补黎明”。这种悲悯与希望的交织,正是其人文精神的核心张力。(点评:DeepSeek-R1满血版)
【作者简介】
梁银,又名梁国英,笔名清风,大专学历。甘肃天祝人,现居新疆乌苏。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协会会员,初汐文化网签约作家,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成员,青年诗人,乡土诗人。作品散见于《广东作家》《青海诗刊》《海南文学》《山东诗歌》《华南诗刊》《中国乡村》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部分作品荣获各类大奖并收录在各种诗歌选集中出版发行.诗观:若诗在流亡,那流转中的诗却总是那么丰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七十】
下一篇:诗评|梁银诗歌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