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的二级市场厚积而薄发
- 作者: 网络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78
时间: 2015-12-12 08:45:32

提升二级市场,厚积而薄发(1985—2013)
早在1985年,赵无极就有作品上拍,从1985年至1996年的10年间,赵无极市场表现一般,其间送拍的作品多为版画,所以价格也相对低廉。而到了1997年,价格却突然暴涨,当年共有15幅作品上拍,全部成交,价格涨至76231美元,成交价比1996年上涨2.6倍。但到了1998年,成交价则迅速回落,腰斩一半,仅为29457美元,成交率为73%,此后几年成交价基本维持在5.4万美元左右。
1997年大升、1998年速降,都与当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有关,此时的台湾在经济上遭受重创,画廊业全面进入休眠状态。而此阶段赵无极的整个收藏市场恰恰是由海外华人,即以台湾藏家为主支撑的。
随着台湾经济的式微,苏富比[微博]在1999年将台湾业务并入香港。佳士得[微博]于2001年将台湾西画拍卖移至香港,设立“20世纪华人艺术”板块,主打大陆和海外华人作品。2000年以后,赵无极成为香港艺术市场华人艺术板块的重要成员,并催生了多个成交高价。
2005年,赵无极大型三连屏油画《June- Octobre》,在香港佳士得春拍“20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拍出1804万港币的天价。当年赵无极作品送拍68件,成交率90%。
2006年至2008年之间,伴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日渐升温,赵无极的市场价格也持续上扬。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开始,全球艺术品市场骤然遇冷,赵无极的市场也受到影响,但成交价和2007年基本保持水平,仅下降5.14%。成交率大幅下降至60%,流拍量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流拍多集中在小幅作品和版画的范围。
2009年至2013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枝独秀, 2008年短暂调整后,再度暴涨,2011年又是一个高潮年。赵无极的作品在这一轮中表现仍然强劲,特别是其中涌现多支机构投资资金,成为2011年艺术市场值得研究的现象之一。
上一篇:赵无极的一级市场广泛又牢固
下一篇:赵无极市场热钱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