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儿看到妈妈写的作品
- 编辑: 苗恒
- 来源: 未知
- 点击: 36896
时间: 2016-03-05 10:17:22
近日,“2015年冰心文学奖”各类奖项揭晓,省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陈巧莉的散文《皖山四季牧歌》,荣获“2015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同时,该散文被收入《2015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个人简介
陈巧莉 1980年出生,金华市武义县青年作家,“武义县第四届享受县政府津贴优秀人才”,“浙江省第三批‘新荷计划’”人才,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
2015年3月27日,《文艺报》在少儿文艺版刊登短评《陈巧莉的童话世界》,其中提到陈巧莉“除童话外也写散文、诗歌、评论、寓言,她的文字宁静明朗,贴近生活,她笔下的人物既生机盎然又性格单纯,她用她笔下一个个妙趣天成的故事,用她的善良、真诚、执着、温暖,警醒着我们的心灵”。
“冰心文学奖”近日揭晓,武义作家身列其中
1990年,为祝贺冰心老人九十大寿,纪念冰心老人的创作贡献,在国际知名人士雷洁琼、韩素音、葛翠琳等倡导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设立了“冰心文学奖”。如今“冰心奖”在海内外已产生广泛影响,由最初单一的儿童图书奖发展成包括儿童文学新作奖、儿童图书奖以及冰心艺术奖的综合性大奖,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华人儿童文学艺术大奖,也与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全国儿童文学奖并称国内四大儿童文学奖。
对金华文学圈而言,“陈巧莉”是个有些陌生的名字,但她的作品早已散见于《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中学生报》《博览群书》《少年文艺》等报刊,并已出版童话集《种星星的孩子》、故事集《汗水的光芒》、古诗演绎系列《说说唱唱学诗趣》等。
安静的性格铸就了陈巧莉低调独立的创作状态,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陈巧莉创造了自己的一方“家园”。近日,记者来到武义,见到了这个文静的女子。
谈获奖:“原来我这样的创作是对的”
陈巧莉说,获奖散文《皖山四季牧歌》和她的其他作品一样,当时写得很快。文章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展现了自己童年时候生活的“皖山”,里面有可爱小动物们的对话想象,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村中老者,全文像一首歌,又像一首诗,安静、温柔地抚慰着人们对童年的怀念。
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的设置十分讨巧,而宁静富有灵气的语言又给人以感动。陈巧莉告诉记者,写这篇散文她并没有酝酿许久,而是在报名参赛的最后一天写下的,“先写了夏这个篇章,感觉来了,想起平日里写了一半的村中老人,就渐渐地串起了四季。写完后,迫切地想读给身边的人听,这样强烈的感觉倒是第一次”。
《皖山四季牧歌》的第一个听众是陈巧莉的丈夫黄先生。虽然他一直知道妻子在做文学创作,但对文字不敏感的他很少过问巧莉的作品。那一天夜已深,他对这篇“四季牧歌”却听得入神,这也是巧莉第一次看到丈夫不同以往的反应,当时她心里就有底了———这篇刚写的散文应该还不错,校对了几遍后就发送给评委会。
2015年底,陈巧莉得知了自己获奖的消息,直到近日获奖名单公布后,越来越多的朋友向她祝贺。可记者眼前的陈巧莉并没有获得大奖的欣喜若狂,或许就如她所说:“如果还是新手,可能会有中大奖的幸运感,可这10年来,写作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坦然心境,磨平了这份激动,但获奖确实成了另一番激励我的力量———原来我这样的创作,是对的,是可以继续坚持的。”
谈创作:想让孩子看到她妈妈的作品
“这样的创作”是什么样的?在陈巧莉看来,是一个人在写作上的摸索。和其他本地作家不同,巧莉平时在企业上班,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一直坚持写作。
2005年,在外工作多年的陈巧莉,在父母的期望下回到武义。起初,她在企业里做财务,空闲时无所事事,便开始玩文学论坛。她在网友们所写的文字下评论,自己也发帖写诗,良好的语言功底很快被论坛管理员关注,被邀请担任文学板块的版主。
回忆起这一段误打误撞的经历,巧莉说,走向创作之路,还是与自己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很开心被人信任,也不忍拒绝。要我做版主,向我约稿,我就越发认真地写了”。她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是在论坛上写的诗歌《五月的姑娘》,被纯文学刊物《北极光》看中后发表。
有了这样的“小幸运”,陈巧莉开始把写作当成一回事,继续创作。2005年12月,她和武义其他作家一起听了童话作家冰波老师的讲座,发现“原来写孩子的世界,可以写得这么美”。受到触动后,她开始尝试儿童文学创作,于是就有了寓言故事《大鱼和小鱼》,发表于湖南省文学刊物《小溪流》。2008年,她加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2009年在安徽省刊物《红蜻蜓》上开设儿童文学专栏,2010年受台湾某出版社邀请创作古诗演绎系列书集《说说唱唱学诗趣》,同年成为《散文选刊》原创版第一届签约作家。
写了一段时间后,陈巧莉发现,想要写好儿童文学类作品,并非想象那般容易。“儿童文学作品所承担的责任更大。我希望以后自己的孩子也能在课本里看到我的作品”,她放慢了速度,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
直到2013年写作《姐弟坡》后,陈巧莉笔下的“童年世界”逐渐成型。“写《姐弟坡》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年龄大了,童年离我越来越远,村庄里我所熟悉和熟悉我的人越来越少,那个我称之为‘姐弟坡’上的情景反复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怕记忆会越来越模糊,就把它写了下来,似乎这也是保存我童年和故乡的最好方式。”她说。
陈巧莉之后创作的《外婆桥》《母亲的味道》《七子河》,甚至这次获得冰心文学奖的《皖山四季牧歌》,都带着如《姐弟坡》般浓浓的童年印迹。在这些作品里,有村庄,有大自然,有忙碌的母亲,还有总是对弟弟放不开视线的姐姐……呈现的是牧歌般遥远的村落,宁静而温暖。
有人读了《皖山四季牧歌》后,总是问巧莉“它在哪,想去看一看”。这倒让巧莉有些不知所措了,“其实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如今就在城市近郊,它有各种变化,但在我心里,都是我生活过的故乡”。
谈作家:坚持写,不放弃写作
最初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陈巧莉认为将一个故事讨巧地说出来,就是孩子们喜欢看的。而对于自己的童年,她总是刻意地回避,“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值得一提”。
直到看过湖南作家谢宗玉笔下的“故乡瑶村”,那里有巧莉童年熟悉的花花草草,她才尝试着在散文《茉莉》里第一次写到自己的童年生活。“写着写着,就想把它们写给父母看,想让他们知道,虽然童年缺少他们的陪伴,但我和弟弟同样成长得很好,想告诉他们,不用为此觉得抱歉和遗憾。”陈巧莉说。在这些独立的散文篇章里,我们常常可看到忙碌的母亲,在县城工作的父亲,以及他们无暇顾及的在农村生活成长的姐弟俩。
陈巧莉笔下的“童年世界”,更像目前成年人尤其是70后、80后所怀念、熟悉的童年记忆。确实,巧莉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在成人圈,人家把我归类为写儿童文学的,在儿童文学圈,我又被归类为写成人的,有些没法被定义,是一个写得很杂的作家”。在挣扎过一段时间后,她索性告诉自己,只要始终不放弃写作,坚持写就好了。
当作家的标签渐渐被固定,陈巧莉的创作状态也时常被人关注,了解她的朋友常常会讶异,因为现在她依然是企业里的一员。和她文学创作的历程同步,她在这家企业也干了10年。陈巧莉认为,工作和写作是可以彼此独立的两件事,何况目前所在的这个企业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企业,和她所坚持的“写作是一件有社会责任感的事”的价值取向十分一致。
巧莉也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感受到,写作者需要同类相助。虽然她开始创作的时间早,但从2013年起,她才开始参加一些省作协组织的文学年会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得到一些鞭策和鼓励,若手上交不出什么新作品,会觉得很难为情,这就会激励自己去创作、去提升”。
前不久,陈巧莉完成了计划将在今年5月出版的儿童散文集,她称写下它是希望能温暖更多的孩子,同时这也是送给母亲60岁的生日礼物。紧接着,她要继续创作一个科幻系列的作品。面对源源不断的创作冲动,她笑称时间不够用,“我得抓紧写,孩子正在渐渐长大,想让他在课文中看到妈妈作品的目标,还没实现呢”。
上一篇:电影剧本创作之如何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