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的是为你好吗?

  • 作者: 苗恒
  • 编辑:
  • 来源: 未知
  • 点击: 1720

时间: 2015-12-24 09:37:45

为你好不等于对你好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10)班 江其信
  小时候犯错误挨父母打,满心委屈总在他们一句“为你好”中烟消云散;上学后违反纪律遭老师批评,一腔怨气总被他们一句“为你好”化为心服口服;生活中意气用事被朋友劝诫,又是那一句“为你好”如同夜半钟声,当头棒喝。我每当听到“为你好”三个简单的字,心中便无端涌上一股暖流,别人的意见自然也就当作诤言,一心接受了。
  对自己说出“为你好”的人,多半是发自内心愿意帮助你的人,但他们的意见或建议,是否一定“对你好”呢?这却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冷静分辨。《从触砻说太后》中的赵太后不肯把儿子交与齐国为质,不可谓不为他好。但从国家长远利益和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赵太后的行为对其子并无益处。倒是她不怎么疼爱的女儿嫁到燕国后既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又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可见出发点是为别人好,实际上却可能对其造成不利的影响;出发点看似居心不善的,到头来反倒可能成就一个人的未来。
  战争中这样的例子更不少见。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于和平地区的军队看似受到了莫大的恩惠,实战起来却必定一败涂地。“为你好”这时成了消磨掉人勇气与毅力的糖衣炮弹,不由得人不为之警惕。孙子所说的“置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则说明了“对你好”的用兵之法,即在强敌环伺之中练就铁一般的意志以及“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战斗纪律。不难发现,“为你好”和“对你好”有时还真不能划上等号,即使出发点是善良的。
  何况,对你说出“为你好”的人有时还不一定是你的亲友师长,而可能是心怀鬼胎的阴谋家。《明史》记载,开国大将除达晚年背上长疮,长期卧病在床。这时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命人带肥鹅一只前去慰问,理由很简单,也是“为你好”。徐达含泪吃下后却背疮发作一命呜呼。这样的“为你好”后面却藏着一颗杀心,令人胆寒。无独有偶,沙俄时期的田地赎买政策也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把原本就贫困的农奴剥削得一无所有。虽然口里喊的是“为你好”,实践起来却跟“对你好”一点边也沾不上。以后再听到“为你好”时,我们是否应该打起十二分精神,好好研究一下说话人的用心呢?
  真诚地对我们讲“为你好”的是值得珍惜的人,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真诚地接受,有思考有选择地为我所用。这种“为你好”可以看作“对你好”。但对于借“为你好”之名行不义之事者,我们要认清其本质,加以区别和拒绝。
  分辨清楚“为你好”是否等于“对你好”,需要我们的智慧与经验。
  
    评分:24+23+9=56分

  评语:“为你好”不等于“对你好”,本文的标题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观点。考生注重结合生活情景、历史事件展开具体的议论分析,先说发自内心“为你好”而实际上却可能对其造成不利的影响的例子,再说口里喊着“为你好”而居心不善的例子,分类推进,步步深入,思路清晰,有分有合,在辩证分析中阐述了为什么说“为你好”不等于“对你好”的道理。恰当的史实运用,也显示了考生较为深厚的文化积累,而这一点也恰是可以影响作文得分的重要因素。 (徐冰)
文章来源:《新快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会枫林之约

下一篇:北大学子的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味道





相关内容

会枫林之约

吾行林间道上,一阵微凉者秋风…

2015-11-21
会枫林之约
给你,一年后的自己

清风吹过流年,转眼已是云淡天…

2015-11-05
给你,一年后的自己
梦的方向叫做“闯”

当夜幕悄悄降临,雨开始敲打窗…

2015-10-28
梦的方向叫做“闯”
登泰山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开车一起去…

2015-09-28
登泰山
春日幻想曲-春游

远远地,一条由大巴车组成的长…

2015-09-19
春日幻想曲-春游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