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一】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43

时间: 2023-10-27 11:22:14

       中原名城平顶山是刘希夷、元结、李绿园、徐玉诺的故乡,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苏辙长眠的地方,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也曾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里是历代文人高士层出不穷的地方,在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热土上,如今齐刷刷地成长起了一批无愧于祖先的作家、诗人,形成了鹰城作家群。 改革开放以来,平顶山市文学界花团锦簇,硕果累累  。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平顶山市文联、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以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组织创作,开展活动,取得了辉煌成果。

       一、鹰城作家群,正在冲出中原,走向全国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顶山市的一大批作家和文学新人与千百个专业户、企业家同步,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遍布城乡,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鹰城作家群。鹰城作家群,分布在汝水之滨、尧山脚下、湛河两岸、钢城内外、伏牛之侧、嵩山之阳、叶公故里、石龙河畔,是一支庞大的文学创作队伍。 

       自从1994年12月,平顶山市的禹本愚、郭进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填补了平顶山市本土作家没有中国作协会员的空白。进入二十一世纪,曲令敏、李建军、赵敏、练佩鸿、于天命、简单、地儿、萧根胜、张中民、赵俊杰、李小静(仙人掌的花)、王艳萍、高春林、胡炎、秦海霞、文星传、顾晓蕊、张振营、叶剑秀、杨稼生、孙利芳、孙希彬、安建功共25人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截止2023年底,平顶山市共有中国作协会员25名,中国报告文学文学会员26名,河南省作协会员259名,平顶山市作协会员395名。在文学豫军中处于领先地位,推出了一批代表作,多位作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学艺术成果奖。出版了《平顶山文学大系》。


       平顶山作家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前已经冲出鹰城、突破中原的有这么一批:

       平顶山作家群·禹本愚


       禹本愚是个擅长运用语言技巧的作家,没想到他笔下的长篇竟然靠曲折复杂的情节来出奇制胜。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倾斜》、《父母川》出版后。引起文坛上的震动,我看到《作家文摘》和《大河报》的评论,认为不俗之处还在于“好读好看”。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长篇小说让人看不下去,总不能算优秀吧!《大倾斜》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传奇色彩让人一气读完。《父母川》则以散文化的笔调和情绪为读者所惊讶。

       禹本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平顶山市文联主席、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  他创作的     长篇小说《大倾斜》,曾于1998年在武汉的《今古传奇》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前半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禹本愚又继续创作,最终于2004年完成了整部作品的写作。后由于书稿在一家出版社滞留了1年多,直到2006年才由北京的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从创作到出版历时8年多。这部长篇小说长达21万字,描绘了十年浩劫期间一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令人啼笑皆非而又真实可信的生活画卷,塑造了王斜子、张花展、剃头匠五叔、老支书老涂等众多人物形象。

       作家从《斜子凳台》,写到《夫唱妇随》,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那个遮蔽于茫茫大山用悲悯的眼神直视人间苦难的劁猪匠王斜子,他的家住在巷倾、道斜、地无三尺平的扇子形的老草山上。而老草山正是西高东低大中国倾斜的缩影。王斜子虽然腿跛,但在山上却行如奔马。他生活在最底层,大字不识一个,无论有多少苦难都能承受得住。面对大山般的重压,他含泪咽进肚,曲不离口,笑对人生。这个荒诞诙谐的人物,人称是“捶不烂、踩不扁的蚂蝗”。故事发生在大劫难、大动荡、大倾斜的文化大革命中,只因为他要像普通人一样娶个媳妇,从而生出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禹本愚是超越现实功利的作家,这种对自我形象的重塑可能更符合禹本愚性格的本相。在当代文学领域充满媚俗功利的市侩气中,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经相当高远,在作为作家的禹本愚看来,人的高贵气质并不表现在梅妻鹤子式的隐逸之中,高贵与高雅并非同一个词,真正高贵的人,是脚踏在苦难大地上,对贫贱善良的人怀有深切同情,并能够真诚帮助别人的人。尽管这种高贵行径在举世滔滔中很不合时宜,很可能被某些聪明人讥讽为向风车开战的唐·吉诃德,但禹本愚愿意做这样的人。

      读《大倾斜》,就如“行山阴道上”,或像观赏一轴长卷、一座画廊,五彩缤纷,引人入胜,愈读愈感到振奋!的确是令人振奋。这便是我在阅读时的心情。我不掩饰我的阅读心情,为什么要掩饰呢?

      禹本愚的《大倾斜》,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绎乡村生活变迁。作家对生活极为逼真的描写,浓郁的豫西地方情调,富于古典小说精神的笔法的运用,使这部长篇小说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和持久的魅力。小说通过《相亲历险》、《斜子哭坟》、《斜子当官》、《出奇制胜》、《峰回路转》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刻画了王斜子、张花展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流氓无产者龚肯和劁猪匠王斜子两个形象为反思文学增添了异彩。龚肯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超过了其他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当道小人”。龚肯婴孩儿时被狼咬过,小名叫狼啃,性格如狼,趁文化大革命,逼老支书提前退位,坐上裂口村革委会主任的交椅。一次接一次的政治运动顺应了龚肯的要求,他成了“运动根子”,成了高喊“革命口号”,以整人为生的“疯子”。这个形象的塑造表明了作家对那段历史的辛辣讽刺和对历史重演的高度警惕,龚肯的存在,暴露了当时社会的深刻弊端。另一形象王斜子把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街等惩罚当作了游戏,即兴创编《黑鬼歌》、《黑鬼舞》,兴高采烈地与张花展“走三江过五岳不把钱花,走千村串万家咱吃香喝辣……一路行一路比不再想家,树拍手水打乐一路喧哗。”这一切表明,王斜子对自己的遭遇和荒诞的现实有了透彻的认识,采用怪异的行动对乱世进行揶揄、凋侃,使自己并且解救张花展从苦难中超脱出来。王斜子这一形象一反此类题材小说流行的悲剧色彩,具有突破意义。

       感情的真挚、思想的真率、纪实的风格、灾难的性质、喜剧性结尾是《大倾斜》显著的特点。这部长篇小说自始至终,悲愤悒郁、好恶好憎、喜悦欢欣、昂扬奋发的感情淋漓尽致,疗救创伤、抚慰心灵、扬善铲恶、兴邦耀国的思想一览无余。艺术的含蓄、思想的凝炼、主题的深刻,均表现在《大倾斜》的字里行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大倾斜》中,有许多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哲理性语言,令人回味、思索、醒悟。这些具有饱满的激情的艺术语言,附着于生动的形象,而且往往与情节的进展,人物的心理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起着画龙点睛、深化题旨的作用。如第二十四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晚上的夜色格外明亮,月亮虽不很圆,却像一个透亮的灯笼,高高地挂在天上,照耀着人间。张花展走着望着它,心里突然泛起一个想法:它是天长地久的,不会熄灭的。”这一段双关的语言,既洋溢着作家深挚的情感,又与张花展的思维活动紧紧相扣,同时对情节的进展、主题的开掘也起着层层推进的作用。

       幽默感,是《大倾斜》这部长篇小说语言的又一特色。如:“张驮提篮去探亲,李驮、王驮随后跟。赵驮看见哈哈笑,原来世上无直人。”等等,作家把幽默与痛苦、诙谐和严肃、滑稽和正经、俏皮和睿智辩证地统一了起来。寓庄于谐,寓悲于喜,达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加强了作品的思想力量。禹本愚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厚实广博,加上他在语言上的较高艺术素养,使得他在运用幽默感的语言时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形成了他独特的、妙趣横生的幽默风格。

     《大倾斜》中的大部分语言,特别是人物的语言,都是非常生活化、口语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如:“西山里边有个石人山,花老头给我盖了间草庵。”“走走串串要要饭,劁劁猪,挣俩零碎钱,垫垫家底。”这样的语言,既形象、生活,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亲切、实在、自然,乡音绕耳,乡情难忘啊!

       他还注意引用当地流行的民歌、谚语,如:“日头落,狼下坡,家家有个热被窝。皇天后土不管我,我乐来我且乐。”这些语言,琅琅上口,清新生动,用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趣和见识,刻划人物的性格,常有触手成春之妙,而且也使我们感到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他的语言犹如散文诗,优美、抒情,诗意浓郁,余味无穷。如:“裂口的午时是明丽的,天蓝、地绿,阳光灿烂,令人爽心。”在禹本愚笔下,那薄雾中的鸡群,山岗上的牛羊,溪涧飞起的山鸟粉红的云霞,明丽的阳光,那小桥、那流水、那山林、那幽谷……作家正是大胆地、集中地采用了电影化的语汇和句法,使全书跌宕回旋,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五彩缤纷、摇曳多姿的语言的形式。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扫荡中原,纵横六省,与孙文南北呼应,奏出了大中国一弦惊天的战歌……这就是禹本禹先生新近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趟将》所反映的主题。 

       《大趟将》是禹本愚退休后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这部38万字的厚重之作的创作成功是遵循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艺术规律的结果。他既尊重历史,又敬畏历史,将艺术真实根植于丰厚的历史真实的土壤里,受到了历史真实营养的滋润。首先,这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十分丰富的真实历史事件,营造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如书中的大刘村起愤,白阆斋拉杆;走马闹宝丰,县城炸了营;重炮轰六安,摧毁城中城;以及智取老河口、兵临紫荆关、三山寨移兵等等,这些所展现的或在背景中叙述的真实的、鲜活的历史事件营造了全书真实的历史氛围。其次,作家充分展开艺术想象和“有意味”的艺术虚构,从而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白朗”虽然是作家想象出来的虚构人物,但绝对不是脱离历史和生活胡编乱造出来的,他是真实的,是众多豫西趟将的代表、缩影和典型。白朗一生中的一系列英雄事迹,有的是历史史实,作家进行了审美化处理,有的则是将可能会做的事进行了艺术的虚构,这些虚构的事件紧密地与历史生活相结合,是在当年趟将的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这样的艺术虚构是对历史氛围真实性的审美化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使这部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更加真实可信,也使作品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完美统一。

       长篇历史小说《大趟将》成功地塑造了若干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中白朗、秦椒红和李鸿宾三个人物更为突出。其中,白朗满腹韬略、狡黠灵动。在义军心中,他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在敌人眼中,他是克星。他心怀兄弟、胸怀家国,是一位骁勇的战将,更是一个民族英雄。作者在对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时,成功地注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和战斗生活中不断地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思想教育义军将士。对于官兵的形象,作家也没有把他们图解化、概念化,而是将他们塑造成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圆型人物。

       长篇小说《大趟将》真实地营造并再现了白朗出生地大刘村的历史风貌,在小说中创造了比较真实的历史氛围。作家尽可能去还原当年的历史风貌,重构了地域文化,对进一步刻画人物性格、再现白朗义军的历史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部长篇小说的结尾,一首《送白朗大都督远行》轰动开封,被广泛传诵:

       黄河东去驮西阳,

       何以绕弯窥汴梁?

       惊涛窃笑袁项城,

       排浪鼓掌老白朗。

       白云铺开扶汉笺,

       雁行写就旖旎章。

       高天翠微送阆斋,

       银汉万盏燃烛光。

       可见,“白朗”已成为当时人民精神的文化象征,而“白朗”惟妙惟肖的性格特征,也推动了小说的矛盾冲突,达到了审美化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白朗让敌人闻声丧胆……

       大风刮起来了,灰尘满天,混沌的天地间响起彻天的狂吼,又似乎是军号声和歌声。王振清和杨芳洲站在风中听着,恍惚觉得伏牛山、五莲峰、母猪峡、嵩山、太白山……山山水水,都在吟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二】

下一篇:《湛河流韵》第二章《四战湛河》





相关内容

作家郭进拴传奇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21
作家郭进拴传奇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17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