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名厨》第九章《饮和食德》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367

时间: 2023-11-13 10:28:09

       新世纪开局以来,伴随着中原大地的迅速崛起,中原文化老树新花,迎来了复兴的春天。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复兴是中原复兴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豫菜文化作为河南人民的原创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滋养着中原五千年,是我们河南的“根文化”。如何把传统豫菜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创造出新成果,既满足市场要求,又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是河南餐饮业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省会高端豫菜第一品牌——郑州和会馆酒店进行了探索尝试。和会馆开业后,受到市场的欢迎和同行的关注,在河南餐饮市场掀起新波澜。


  中原崛起,豫菜是张好名片

  论说中国历史,绕不开河南;论说中国烹饪,绕不开北宋。

  您也许难以相信,北宋以前的中国是没有“菜系”、没有桌椅板凳,老百姓没有铁锅做饭、没有煤炭取暖、没有棉布穿、没有工笔画、没有紫砂壶、没有都市餐饮经济、没有合法夜生活的中国。

  古代中国的顶峰是宋而不是唐。宋朝是古代中国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最富裕的朝代。宋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12世纪以前全世界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来自于宋。宋代,中国创造的GDP占全球的一半!宋人的衣食水平,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

  宋是河南最辉煌的时代,宋更孕育了伟大的豫菜。在北宋以前,中国没有像模像样的菜。秦汉时,国人基本上是“粒食”——把谷粒放瓦罐里弄熟了就着黑盐断齑吃。南北朝入隋唐,胡汉杂居,民族融合,胡饼自西传入中原,有了烧饼,面食普及流行,饮食进入“面食”时代。宋代冶铁量、采煤量增加数十倍于唐,铁器广泛用作炊具,煤炭广泛用作燃料,解决了制约烹饪发展的两大物质瓶颈,餐饮业突飞猛进,饮食进入“肴馔”时代,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峰。

  中国今日所谓“菜系”的祖先——豫菜,就在北宋,在开封,有史以来第一次形成了阵容整齐的体系: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民间菜和寺庵菜。那时,开封是中世纪版的纽约,《清明上河图》里最繁华的一段,集中了酒楼茶肆。11世纪世界上最优秀的政治家、美食家和艺术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在这里尽情“派对”,大啖河南菜。仁和楼、潘楼……东京72正店,店店是高端豫菜品牌,个个是“河南餐饮形象”。

  河南豫菜,遥承夏启“钧台之享”,遗风于伊尹割烹,周公宰治,周秦已传五味和,汉唐愈行中庸道,在宋登峰造极为宫廷宴,明清传官府菜。

  豫菜,是中国烹饪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是和豫剧、少林武术一样伟大的河南文化名片!著名学者孙荪先生在自己的著作《风中之树—对一个杰出作家的探访》中,有这样一篇《浓后淡》,说的是著名作家李準谈到他对文学语言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的时候,用了一个比喻,河南宴席上有一道汤,叫“浓后淡”。李準生动地描述过这道汤的制作:

  河南人招待客人最后上来一碗汤,叫高汤,就像一碗白开水端上来了,人们以为是涮勺子的水。但是,尝上一口,很不得了,鲜美极了!问大师傅汤是怎么做的,大师傅说,这个汤用的是两只三斤重的老母鸡,文火煮了一夜,把肉捞出来,再把油撇干净,然后把生鸡脯、杂碎往汤里洒一点儿,最后把鸡脯捞出来。这个汤,看起来像清水一样,很淡,可喝起来,味道浓极了。

  李準说,这叫大巧之朴,浓后之淡。小说的语言也当如此。

  孙荪先生说,用这段话来说明豫菜的灵魂,很是贴切。豫菜极重汤,而一碗看似平常的汤,里面全是工夫,道不尽的讲究。豫菜的玄妙就在此。

  他说,说起豫菜,一直有一个问题纠结在心中,就是近现代以来所谓中国菜系之“八大”、“十大”里面没有豫菜,似乎豫菜处于尴尬的境地。窃以为,无论如何,一部中国烹饪史,是不能不把豫菜作为重要一章的,正如一部中国史,不能不把中原作为重要篇章一样。豫菜应当是中国烹饪史中的最具源头性,最具贯穿性,最具影响力的篇章。即使在宋室南迁,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以后,豫菜一方面由“中央大菜 ”散落于、融化于各种地域菜系和风味流派之中;另一方面,豫菜又以其兼容朝野、融会南北、调和五味、适中为本的优良特性,自身持续发展。豫菜一直是、今后仍然应当是,中国烹饪的一道根基深厚丰富多彩的亮丽风景。


  郑州高端餐饮该“变脸”了

  一千年后,站在河南省会街头,却看不到一家高端豫菜品牌,只见港粤燕翅鲍霓虹闪烁。眼下郑州的高端餐饮,主流是燕翅鲍豪门宴,但他们只顾发财,不做文化。其次是几家海鲜粤菜酒店,往文化上下工夫了,但从文化到菜品,做的都不是河南特色。

  1999年,郑州第一家燕翅鲍在金水路东段开业,开创了燕翅鲍套餐的营销模式,这在全国餐饮业是个创举。随后一批燕翅鲍专营酒店迅速崛起跟进,在郑州刮起燕翅鲍套餐旋风。

  十年来,郑州市场燕翅鲍套餐店多如烩面馆,但它们既不能代表郑州餐饮形象,更不能代表河南。这样的豪门宴,就是住他店里吃上十年,也吃不出一星半点河南文化特色。

  这种价格昂贵但品位不高的燕翅鲍套餐郑州已吃了10年,市场已经厌倦,到了改朝换代重新洗牌的拐点。

  餐饮是城市脸面。餐饮也是旅游文化形象。

  河南作为一个拥有一亿人口,正在蓬勃崛起的文化大省和经济大省,其省会居然没有一家以河南本土文化为旗帜的高端餐厅!连国家领导人这样尊贵的客人到了郑州,想品味河南特色,也只能安排到烩面馆里去,这是做餐饮的河南人的痛。

  旅游六件事——吃住行游购娱,吃是第一位的。中原崛起,旅游振兴,缺少豫菜的河南旅游文化是不完整的。

  河南需要兴起一批代表中原地域文化特色的高端餐饮品牌,这既是市场的现实呼唤,也是时代的殷切期待。


  和会馆,用豫菜给郑州高端餐饮“变脸”

  2010年1月18日,和会馆酒店以“名厨世家”官府菜为招牌,在郑州市东风路与东明路交会处开门迎客,开创河南高端豫菜第一品牌。

  宋都东京七十二正店,有和乐楼、仁和楼等,“和会馆”即源自七十二正店中的“和”字号传统,千年和味,一脉相承。

  “和会馆”的命名,体现了厚重中原文化特色:

  其一,豫州是“中和”之地。禹治九州,河南为豫州,居九州之中,称“中州”,在地理概念上,中原大地是中国的中心。《史记》说,黄帝居中,四夷宾服。古人仰观天文,把周天二十八宿分作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四象,中州位于中央紫微宫下。俯察地理,豫州居九州之中。观四方之气,北寒气、南热气、东温气、西凉气,而中恰为“中和之气”。

  其二,豫人是“中和”之人。“中和文化”最能代表河南人特点。四海生民,北“暴戾”,南“柔弱”,西“粗野”,东“刚猛”,而中原之人得“天地中和之气”,“人禀天地中和之性”, 性情刚柔适中。

  其三,豫菜是“中和”之味。河南风味的特点是“五味调和,质味适中”。

  因此,和会馆选择最能代表河南特色的“中和文化”作为酒店的文化背景。大厅和走廊设计为中原餐饮文化长廊。将“曲水流觞”和“步步莲花”等古典美学意象引入装饰,展示自北宋以降河南餐饮文明的千年传承脉络和“名厨世家”从陈永祥到陈伟五代名厨的百年传承风貌。包房区设计为18个“中和文化”包房,精心装饰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原版宋代字画: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真迹;宋徽宗赵佶的花鸟、范宽的山水、李迪的人物、文同的墨竹……一夕梦回千年,呼吸大宋味道,品味文化河南,营造“味在肴之外”的浓郁文化味道。

  在菜肴出品上,和会馆坚持古为今用、回归河南特色,用仿宋菜和陈氏“名厨世家”官府菜这两个河南特色餐饮元素,来颠覆现有鲍参翅套餐模式,引领郑州餐饮新一波革命。

  和会馆的菜肴有两个重要源头。一是北宋开封菜,即宋菜——通过挖掘整理《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有计划地使“莲花鸭签”、“海参兜子”等宋代名菜恢复生产,服务当代。二是陈氏“名厨世家”官府菜——深入挖掘“名厨世家”家传名菜,结合市场需要适当改良,逐步推出“套四宝”、“烧臆子”等清代官府名菜。

  和会馆酒店的开办,结束了河南省会郑州没有高端豫菜酒楼的历史,极大提升了豫菜的品质,亮化了豫菜品牌形象。


  到和会馆,

  吃的是“饮和食德”

  和会馆的招牌,是传承五代绵延百年的河南陈氏“名厨世家”官府菜。

  河南饮食传统有五大层次: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院菜和民间菜,其中,宫廷菜、官府菜为“高端餐饮”。宋室南渡,中州陆沉,河南失去了中央首善之地利,宫廷肴馔已成遥远绝响。唯有官府菜千年一脉,薪火相传,惠泽今世。

  当代,最能代表河南官府菜风貌的,是开封陈氏“名厨世家”官府菜。陈氏“名厨世家”是国内仅存的传承五代绵延百年的官府菜厨师世家,是河南宝贵的餐饮文化资源,全国也找不出第二家。陈家“官府菜”由清末开封“名厨三祥”之一的陈永祥大师于19世纪末创制,是河南官府菜最重要的代表流派。陈家将诸多官府名菜作为家传,五代相承,至今已逾百年,形成了选料严谨、火候独到、烹饪精细、五味调和、注重养生的特点。

  河南“名厨世家”官府菜恪守中和之道,没有偏味怪味,是最讲求“饮和食德”精神的风味。其精髓是追求“天人合一,饮和食德”,通过精研美食,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其文化根脉则源自儒道合流,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中庸之道”的高度统一。道家提供了方向:承认人是自然界物质交换的普通形式,人的饮食行为必须敬畏自然,道法自然,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手段:一饮一啄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养”、“助”、“益”、“充”,讲究五味调和,饮和食德。

  “饮和食德”,所谓“和”,就是饮食要和谐,包括“物物之和”、“人物之和”、“人人之和”。“物物之和”,是要注意不同食材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做到众味调和,注重食材搭配补益,材尽其利。“人物之和”,是要注意不同体质的饮食者和不同食物之间相宜相忌的关系,做到阴阳调和、酸碱中和、荤素调和,不能偏食,也不能主次颠倒。“人人之和”,一指烹饪者与饮食者之间伯牙子期的知音共鸣;二指宴饮礼仪,饮食者之间长幼有序、尊亲各安其位的和谐关系。所谓“德”,就是饮食要符合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则,不能违背文明规范,不能吃社会伦理道德和民族风俗禁食的食品,更不能生吞活剥,焚琴煮鹤。通过对“饮和食德”的追求,饮食文明达到物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人之间的高度和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十五】

下一篇:《湛河流韵》之《第九章·精细管理》





相关内容

作家郭进拴传奇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21
作家郭进拴传奇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024-05-17
中国中原,出了眼智慧欢笑的文学泉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