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黄,长江长【长篇连载之六十五】
- 作者: 郭进拴
- 编辑: 王翔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982
时间: 2024-03-25 13:39:14
此面包非果腹充饥之物,乃是我儿时的一种游戏。
拿两张普通的书纸交错对折叠成正方形的薄片,置其一于地,用另外一个扇打,置地者另一面翻转向上即为赢。只是这名子令人费解,薄薄的名片一样的玩意儿,怎能和那松软香甜形状像一团牛粪似的东西相提并论?况且那时还不懂面包是啥子家伙,只知啃家里硬邦邦的红薯面馒头,但大家都管这游戏叫打面包。
我上小学时,校园甚至乡间的小路都沦为我们的战场,课间或放学后三三两两的开战,打的热火朝天。我是个中高手,整个学校没有能赢过我的,弄得最后几乎没人敢跟我打了,品尝到人生的第一份孤独,而这游戏带来的快乐和趣味也在记忆里逊色不少。
告别童年和这游戏几十年后,身处异乡的我,有次在北京的鲁迅文学院和两三个狐朋狗友在一起灌着猫尿胡天黑地的瞎扯蛋,不知为啥我突然想起了这事。刚提到打面包这仨字他们都一脸茫然,待我解释清楚大家才恍然大悟。一位东北的老兄马上接口说他们叫打piaji(这字写不来)。直取面包触地时的声音,生动!而有位四川的同学却说他们那里叫打豆腐干儿。这形状倒有点类似,形象!我不禁疑惑,难道河南人从小就缺乏对生活的真正体验,并拙于形象描述?不管怎样打面包这名子确实不伦不类,输他们一筹。后来关于屁孩时打面包的种种话题就此展开。我说我是高手,那位东北老兄坚决不信。我只好现场叠制两个和他开战,但地板又硬又滑,面包一触地就像受惊吓的老鼠一样到处乱窜,只好作罢。我忘了这游戏只能在家乡裸露的黄土地上进行了。。。。
不一样的地方,却有一样的快乐一样的童年和一样的游戏,只是大家都回不到童年了。现在,我的家乡鳌头的孩子们好像也不玩这种土得掉渣的游戏了。
我不知我们儿时为何叫它面包?叠面包的材料用纸来源很多,比如课本、作业本、报纸、牛皮纸、过年包果子的包装纸等,当然最好的纸是香烟盒。小时候老家最常见的香烟是汝河桥、金稻和大前门等。其中最漂亮和最受大家喜欢的是洛阳牡丹烟盒,是我们老家临汝卷烟厂的产品,印象中它的颜色应当是彩色的,中间的图案是洛阳的大牡丹花。能弄到一张全品的、完美无缺的烟盒纸非常难,谁要是拥有一个漂亮烟盒纸叠的面包也会吸引同伴们羡慕的目光。当然,大家叠面包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打,就是两人凑在一起,每人出一个,和砸杏核一样,采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谁第一个打。打的时候,要尽快把对方的面包打翻面,然后就算赢了。
根据我多年的打面包经验,如果对方的面包比较松软,弹性好,最好就是找准了砸,如果是比较薄,软的那种,最好采用旁侧敲击的方法,把自己的面包打在它的周围,利用煽起的风把它掀翻。这个时候,谁的袖子长,谁就占上风,反正规则也没有规定不能利用袖子。打面包游戏是我童年时期非常喜欢玩的一个游戏。虽然时隔多年,但如今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觉得孩提时代玩过的打面包游戏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增进了伙伴们之间的友谊,十分有趣。
现在,我将打面包游戏的玩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要玩打面包游戏,先得学会折面包。折面包对纸的选择很重要,纸张的韧性、厚度直接决定了折出来的面包的质量。那时候最好的纸张是一种叫做牛皮纸的纸,其次是电影画报、书本封面、封底,最后是废旧书本,纸质最软最薄的是用过的作业本。当时很少能找到牛皮纸和电影画报,所以伙伴们都用废旧书本折面包。选好纸张后,就开始折面包了。
每折一个面包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从每张纸的两边沿竖直方向按四分之一处向内对折,形成宽度为原纸张二分之一的两个长方形纸带。将两个长方形纸带垂直叠放,注意两个纸带叠放的交点必须是两个纸带的中点,这样折出来的面包才对称。
将纸带前端的左角向右上方折起,这时纸带的右角就由原来的90度变为45度。每折好一个角,按逆时针方向从两个纸带相交处再向上折起,形成了后角压前角的样子。到第四个角向上折起的时候,将角的尖端从第一个角的下方插入;至此,一个纸折的面包就形成了。
上面折成的面包叫做单面包,还有一种叫做双面包;双面包其实就是在单面包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面包。折法是:用一个纸带从单面包中间穿过,然后在上面垂直叠放另一个纸带,接着按照单面包的折法折起就可以了。双面包两面都有四个角相互叠压,看起来比较漂亮;单面包只有一面有四个角相互叠压。面包折好之后,要打面包的话,还需要为面包装上硬纸板、油毡片等,这是为了给面包增加分量和强度,伙伴们将此称为“壮心”。给面包“壮心”的材料最好的就是油毡片了,可是当时这个不好找。
打面包时,一个伙伴将他的面包平放在地上,另一个伙伴用自己的面包砸,每次只能砸一下,如果被砸的面包能翻个过,就可以赢得对方一个面包。就这样,双方你一次我一次地持续玩下去。如果是多人玩,可以两两一组玩,也可以一人对几人玩;但无论一人对几人,每次都只能砸一下。
打面包的乐趣我这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桶箍者,箍桶之物也。但在我们小时候,这种扁扁的指把宽的铸铁圆环却算是我们玩起来得心应手的“时尚”玩具了。我们常常推着桶箍四处转悠,转遍了乡村的角角落落东西南北中。
我们那时候,乡村人家已经用上了铁桶或是塑料桶,我从没有见过使唤木桶的。而桶箍者,必定是木桶之箍了,铁桶塑料桶是无需画蛇添足再套一个铁箍的。木桶既然被淘汰,桶箍自然也就“赋闲”起来,成了我们孩子的手中玩物了。
用一根直直的粗铁丝,一头折窝回来作手把,另一头向下弯成一个“u”型钩,我们叫推子,这就是推桶箍必备的工具了。一手执推子,一手拿桶箍,然后再将桶箍往地上一放一滚抬步走,桶箍在推子的推动下便开始“麻麻溜溜滚向前,悠悠哉哉走四方”,而在这娴熟的一推一滚一走间,其乐其趣也就全有了。平时如果家里大人让我们去哪里跑个路,那是懒得抬脚动腿的,而如果有桶箍相伴了,再远的路也不觉远,再远的路也不在乎了。我们推着桶箍四处玩,那情形仿佛就是哪吒四太子踩了风火轮潇潇洒洒遨游天庭了,有些“瘾”大的孩子,甚至去趟厕所也常常要推了桶箍去,直让大人数落说离了桶箍你就不能活呀。
其实桶箍不仅可供我们孩子推着滚着玩,它还可以发挥“余热”,展示自己的实用性,那就是用它来脱玉米粒。乡下人脱玉米粒全是用手一颗颗地往下抠,抠得手都红红的肿了痛了却事半功倍。用桶箍脱玉米粒却就大不一样了,那是既省劲又高效——只需将玉米棒抠出一道口子来,然后只管在桶箍上旋来旋去转圈圈,“哧哧喳喳”的声响中,一颗颗的玉米粒就雨点般纷纷落地了。当然我们不喜欢“玩”这个,让大人们去“玩”吧,那是他们的事。但乡村孩子不能老是白吃闲饭的,有时候迫于无奈,也得“玩”一回桶箍脱玉米。强迫自己郁闷之极地脱一阵,大人们大概看我们实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也往往会“大发慈悲”地“开恩”说一句:“瞧把你愁的,出去玩一会吧。”像得了特赦令,我们立刻就把桶箍派上了“走四方”的用场去。但在有时候,人走了,桶箍却得留下来——你拿桶箍去玩了,大人拿什么脱玉米哪?
推桶箍,我们喜欢几个人斯跟着一块玩,而玩起来最让伙伴们上劲来精神的是一试身手比“推技”——或者是搞个“马拉松”,看谁推得快推得远,或者是来个“障碍赛”,选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看谁能“克难攻坚”一路推过去;还有走“8”字,比谁走的“8”字多,比谁走的“8”字小,“8”字越小越难走;最不好玩的大概要算推桶箍上坡了,你要往坡上推,桶箍却要往坡下滚,你往上推它往下滚弄不成一回事,它就只有晃晃悠悠朝着左右两边倒,你得推着它绕来绕去地走出几个“S”来,才能推到坡上去。
推桶箍似乎算不上什么技术活,说到底也就是个“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事,但也有的孩子笨一些,熟也生不了巧,勤也补不了拙,“推技”就老是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比起赛来当然就得靠边站了。
伙伴们在一块推桶箍,也会互相传授经验,彼此切磋技艺,以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谁桶箍推得好从没人会心生嫉妒的,大家都能玩出一手绝活来那才叫有意思,如果别人一个个的都是臭把式,自己只能跟自己玩,那就未免有点“高处不胜寒”了,想想该有多冷清,多无趣。
玩累了,不想玩了,桶箍就成了多余之物,大家往脖子上一挂,桶箍就变成“人箍”了。
那一天,我看到有几位小朋友推着桶箍玩,那桶箍是一个铁丝圈,亮晶晶的,分量很轻,可能是从玩具店买来的。我就想起了儿时推桶箍的事儿。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才十来岁,我们家刚从伊川县的焦沟村搬到临汝县的老家鳌头村。那时推桶箍很流行,几乎所有的男孩都玩推桶箍。我们玩的桶箍才是正儿八经的桶箍,那桶箍是木桶的铁箍,扁扁的,有点分量,木桶坏了,锈迹斑斑的铁箍就留给我们孩子们玩。那时,村里的乡亲都用水桶挑水,水桶大都是铁皮水桶,木桶很少,因此,木桶桶箍也很难找。当时,我也想推桶箍,我家却是铁皮水桶。父亲知道我的心思后,就到临汝镇的集市上买了一个半旧的木桶,回家拆了,拆下两个桶箍,亲自交给我让我推桶箍玩,这两个桶箍可没有锈迹。
父亲找来一根粗铁丝,前端弯成一个U型钩,用来推桶箍,铁丝后端做一个手柄,这样就可以推桶箍玩了;父亲还用铁丝做了几个铁圈圈,放在桶箍里,推起桶箍“哗啦啦”作响。我拿着桶箍来到街上,小伙伴们看到我的桶箍比他们的新,都羡慕极了。
推桶箍很简单,手握铁丝杆,把下端的U钩对着桶箍推着走就可以了。但是,说起来容易,推起来难。我刚学推桶箍时,桶箍老是摇摆,像扭秧歌似的,推两步,桶箍就摇晃着倒了。好朋友青现告诉我,推桶箍的诀窍在于掌握平衡,而平衡的诀窍在于推桶箍的速度,推得慢了,桶箍走不起来,推得快了,桶箍就会从铁钩里滑脱。我在青现的指导下,很快就学会了推桶箍。不过,我也付了“学费”,那就是给了他一个新桶箍。
每天放学后,我就和小伙伴们相约来到学校操场推桶箍。我们释放了上课时的紧张气氛,快乐地推着桶箍。有的小伙伴高兴地叫喊着,有的在操场上跑动着,铁柄与桶箍摩擦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响彻在空旷的操场上……
桶箍是圆的,我们的童年是圆的,人生也是圆的。一个人一辈子从某个点启程出发,走啊走啊,不知行程几何,最后才发现只是转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原点上。儿时的我们推着圆圆的桶箍滚动旋转着,滚动旋转出了童年的快乐,童年的圆。而滚动旋转的童年的小小的圆,转啊转啊又转进了人生这个大圆里,并将一如从前继续转啊转啊转向人生的原点去。
圆圆的桶箍,圆圆的童年,圆圆的人生。—— 一切都是圆的,一切也都是圆圆满满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