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鲁慕迅传【二十八】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99
时间: 2025-05-16 19:43:06
郭进拴|鲁慕迅传【二十八】
“他在睡梦中离去,很安详……”5月9日上午,记者从鲁慕迅家人处获悉,中国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湖北省美协原副主席鲁慕迅在深圳逝世,享年98岁。鲁慕迅女儿鲁子砚告诉记者,根据其生前意愿,不举行追悼会及其他吊唁仪式,不收花圈奠仪。

湖北省国画院院长黄少牧告诉记者,正筹备5月23日在湖北省国画院美术馆举办鲁老个展“平淡天真——鲁慕迅中国画艺术研究展”,可惜鲁老看不到了,“我们一起缅怀他”。
“长江画派”创始人之一
画作曾搭乘神舟六号遨游太空

2024年8月13日,“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2024年8月13日,鲁老生前最后一次个展“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画展现场,策展人柳之升告诉专程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原定要办开幕式,邀请了多位重量级嘉宾,也准备了致辞等环节,但鲁老为人低调,要求坚决不搞开幕式,不收花篮,不安排多人的研讨会,希望让大家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里欣赏作品。
鲁慕迅原名鲁立,河南汝州人,他曾告诉记者,高中时仰慕大先生鲁迅,开始用“鲁慕迅”为笔名。1950年,鲁慕迅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毕业,后长期在湖北工作,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成为中国代表性画家之一。1979年,湖北省代表性画家组成晴川画会,同年在武汉举办展览,引起轰动,后在北京、西安、重庆、成都等地巡回展出,引起美术界强烈反响,老一辈著名国画家叶浅予先生称之为“长江画派”,鲁慕迅即为“长江画派”创始人之一。

鲁慕迅作品《古韵新风》。
多年来,鲁慕迅美术作品和理论文章发表于《美术》《国画家》《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个人作品展览。2001年,作品《荷叶小鱼》参加“百年中国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马蹄莲》被人民大会堂陈列和收藏;2005年,鲁慕迅作品《高风图》入选神舟六号飞船搭载的国画长卷遨游太空;同年,他被国务院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
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花鸟画界享有盛誉的“三老”(张肇铭、张振铎、王霞宙)之后,中国画坛中湖北省四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独树一帜,被誉为“湖北四老”,他们是周韶华、鲁慕迅、冯今松、汤文选。他们也是“长江画派”的核心成员。
周韶华评价老友鲁慕迅的作品时说:“我从慕迅兄的作品中感悟出人自身对于养育自己的那些东西的真诚,这是对人生本质的觉醒,因而引起我深深的共鸣,燃烧起对人生本真的感动,从而不会迷失自身最重要的东西。这些都是鲁慕迅的艺术生命之所在。”
著名书法家徐本一评价鲁慕迅作品:“书如其画,气清格迥,自有一种磊落的意趣”,“书如其诗,风骨卓立,细细吟咏总有一股宁折勿曲,宁丑勿妍的心志支撑其间”。

鲁慕迅作品《高风图》被选入神舟六号飞船搭载的国画长卷《神舟颂》。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鲁慕迅连续发表了《试谈中国画的气》《中国画三昧——书骨、乐韵与诗魂》等一系列在中国美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文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艺术观点。他强调中国画的写意传统精神,强调艺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主张诗书画的统一,主张做人与治艺的统一。他说:“中国画有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传统,中国画通过由古典艺术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化,一定会迎来更大的繁荣和发展,形成多元互补、群星灿烂的格局。”
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刘蒙天评价“鲁老的画是丰富的矿藏”,“他的作品极可贵之处是自然的流露,是画家对现实生活丰富感情的流露,而不像一般人那样去追求雕琢。鲁老画的向日葵不仅形似,更画出神韵,他画的古松苍劲高洁……他画作的独创性更令我钦佩,有创新的面貌,是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丰富知识和丰富社会生活的综合表现”。
美术评论家邵大箴2023年在《读鲁慕迅君的画有感》中写道:“慕迅君是新时代的文人,他的思想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走在时代的前面,追求真理,向往民主,尊重个性。他在描绘平凡的物象中,自然地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平凡的主题通过平凡的景象呈现出来,可谓平中求奇。慕迅君的艺术观体现在他的文字和书画作品中,不仅在他的故乡湖北有广泛影响,而且也在整个中国画坛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尊重。”
“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满墙佳作,更是文化坚守的精神”

鲁慕迅90多岁高龄一直坚持创作。
得知鲁老去世的消息,湖北省美术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湖北省美协主席、著名画家李乃蔚写道:“惊闻鲁慕迅老师溘然长逝!先生一生以笔墨为舟,渡传统与现代之河;以赤子之心,育桃李满园,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晚年仍坚持每日晨课,九旬高龄犹在宣纸上探索新境,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满墙佳作,更是一种文化坚守的精神——在浮躁时代里甘于寂寞,在西方浪潮中扎根传统的文人风骨。今日驾鹤西去,唯留丹青照人!”
知名画家、湖北省国画院院长黄少牧评价:鲁老为人谦和,德艺双馨,其作品融传统精髓于时代气象,独树一帜,为当代中国画发展拓新径、立风标。先生长期在湖北工作,为湖北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艺品人品皆成楷模,高山景行令后辈永怀。
黄少牧介绍:“我们正筹备5月23日在湖北省国画院美术馆举办鲁老个展‘平淡天真——鲁慕迅中国画艺术研究展’,这也是对鲁老的缅怀。”
记者联系武汉市美协主席、著名画家沈伟时,他正在授课,课后即刻发来悼词:惊闻鲁慕迅先生溘逝,遥寄哀思之际,亦不禁扼腕长叹。先生一生淡泊,寄情艺事,且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与社会情怀,积极推进传统水墨艺术的创新实践。先生清新天成的佳构,雅俗共赏的情趣,形成了极具个性魅力的作品风貌,在当代中国画坛赢得盛誉的同时,也在湖北水墨艺术群体创作实践中做出了表率。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先生千古!
“在武汉工作生活创作的素材积累(他)用了一辈子”

鲁慕迅专门为长江日报题字表达祝福。
2024年8月,鲁老在京举办个展“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热情地自我介绍说自己是《长江日报》老报人,应记者之请,他以老报人的身份为《长江日报》题词“潮涌长江 迎风起舞”。
1950年鲁慕迅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毕业后,曾在长江日报社工作,时任美术组组长。2019年,鲁老欣闻《长江日报》迎来70岁生日,非常高兴,泼墨挥毫,赋诗一首:“长报七秩庆华诞,与国同庚喜倍添。长报情似长江水,我饮此水廿一年。风风雨雨等闲过,万家忧乐见报端。昔日战友几人在?情深纸短遥问安。”2022年,《长江日报》口述历史栏目组采访鲁老,对与长江日报的情缘,他记忆深刻,他说:“《长江日报》原是中南局机关报。1948年,我考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在大学期间,经常向《长江日报》投稿,发表美术作品,报社分管美术、摄影的师群同志对我印象深刻,于是向学校点名要我。我到长江日报社后,分在文艺副刊部的美术组,主要为副刊服务。副刊需要插图、美术作品,写写评介文字,这些工作我都做得来。我是师群同志点着要来的,他自然对我非常好。另外,分管我们的副总编辑是李信同志,对我也非常好。我后来跟这些同志的关系一直没有断。”
2025年5月9日下午,鲁老女儿鲁子砚接受长江日报记者电话采访。她说,父亲的故乡是河南,在武汉工作生活数十载,1994年移居深圳,他对武汉的感情最深,在武汉工作生活创作的素材积累用了一辈子。

鲁老回解放公园看望老同事老朋友。解放公园退休职工徐辉供图
鲁子砚介绍,1972年,时任武汉市园林局的领导巴南冈把父亲调到解放公园美工室工作,直到1979年被调往湖北省文联,父亲在公园当了7年美工。
“那也是父亲经常回忆的快乐时光,父亲热爱公园的一草一木,说是鸟语花香、空气清鲜的世外乐园。”鲁子砚回忆,父亲每天很早去公园,到处转悠着搜索可以入画的素材,灵感和取材都是来自于公园。他的枕边放着不少纸片和笔,有时梦中醒来有了灵感就赶紧画下来。公园成了父亲的创作基地。公园的职工都对他很好,花房的几位师傅每当什么花要开了就通知父亲去画。鲁子砚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公园的一株昙花要开花了,“那时,我们住在8楼,花房师傅将昙花搬到我们家,当晚,父亲一夜未睡,从昙花开苞到完全开放,画了一夜……父亲在解放公园这几年交了许多真诚的朋友,也在美术创作和理论上作了一些准备,他常常忆起那段难忘的生活,忆及那些朋友们。他一直有一个公园情结,说想再回到公园当一名美工,或者实现他亲自设计一个专题性公园的梦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鲁慕迅传【二十七】
下一篇:郭进拴丨鲁慕迅传(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