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鲁慕迅传(二十九)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93
时间: 2025-05-16 19:44:58
郭进拴丨鲁慕迅传(二十九)
鲁子砚是鲁慕迅的女儿,她从武汉到鹏城,书写了她的“双城记”。自1994年从武汉来到深圳,她已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26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退休的她一头利落短发,精神矍铄。谈到自己的深圳故事,她娓娓道来,不拘一格,颇有豪迈气度。
1994年,鲁子砚入职深圳南山画院,怀抱满腔热情投身艺术活动。作为南山画院的办公室主任,她接待了很多艺术家,热心为他们排忧解难。她直言,自己的工作就是为艺术家服务。彼时,新成立的南山画院聘请冯今松先生为院长,邀请全国各地知名艺术家为特邀画家,组织了多次展览,在艺术界声名鹊起。鲁子砚回忆说,当时在冯今松院长的主持下,南山画院在1997年举办了庆祝香港回归“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展览非常成功,轰动一时。参展的196位艺术家,很多是国画名家,如关山月、崔子范、刘文西、王子武、刘国松、朱理存、卢禹舜、鲁慕迅、陈永锵等,来自全国各地。
名家汇聚,星光璀璨。深圳南山画院的首展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巡展来到北京,亮相中国美术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鲁子砚在南山画院工作期间,亲历了一次次艺术盛事,见证了深圳艺术界的许多“高光时刻”。同时,她也近距离接触过许多大师,目睹他们为深圳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深圳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是人们共同努力,齐心协力的结果。”
鲁子砚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著名国画家鲁慕迅的女儿。鲁慕迅,又名鲁立,1928年12月26日生于河南汝州,是中国当代绘画代表性画家之一,也是“湖北四老”之一,“长江画派”创始人之一。他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美术理论研究,兼攻书法、诗词。他在花鸟画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从女儿的视角,鲁子砚为我们呈现了鲁慕迅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在逆境困境中,鲁慕迅一直秉持“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的信念,专注画画,执着精进,不蹉跎岁月。
正如傅雷所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正是因为怀抱着对艺术的一片赤子之心,鲁慕迅在苦厄之中学会了豁达和乐观。艺品如人品,心正则笔正。他的作品气清格迥,风骨卓拔,自有一种磊落的意趣。
正在鹏宝轩艺术馆展出的“翰墨流芳——中国书画精品展”中,有一幅鲁慕迅的作品:《亭亭几竿竹》。 酣畅淋漓的笔墨线条、劲挺向上的竹竿、浓淡相宜的竹叶、加上画家自题的诗句,生动演绎了“绘画是诗意的瞬间”。古往今来中国文人墨客最爱的竹之精神绽放其中,让人回味无穷。
“亭亭几竿竹,苍翠拂云天”、“或为弓与箭,御敌国门前,或削为竹简,谱写正气篇”、“或为笙箫笛,或为大拍板,畅抒古今情,褒贬忠与奸”……字字句句从心中流露,与画面相得益彰,真诚地展现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待到世界升平日,清风飒飒满人间”……一边根据诗句的内容来联想画面;一边结合画面的气韵来体会诗的意境,这是双重的艺术享受。中国画是一种层次丰富的文化载体。诗、书、画三者相互映衬,旨在创造一种层层递进的审美体验。鲁慕迅的题画诗全是他自己所写,他长于格律,也善作古体。虽已年过九十,但他仍然勤学不辍,精益求精,对自己的艺术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鲁子砚的印象里,父亲所取得的艺术成果皆源自“勤学苦练”。她记得,小时候,一家人还挤在武汉的一间小房子里时,父亲每天都坚持在报纸上练毛笔字。为了省钱,他必须把报纸的正反面、边边角角全都用上,每次,父亲都要一直写到报纸已经双面漆黑,再找不出一寸空白,才换纸。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理解的传统就是功夫,就是时间。父亲敬畏传统,尊重文化。他的艺术是他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他把自已的性情融入到了笔墨之中。”
深圳也是一座创新之城,而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鲁子砚看来,这源头活水就在于传统。传统是一座宝库,它的丰富内涵值得一代代人去继承与挖掘。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鲁慕迅传【二十八】
下一篇:郭进拴丨鲁慕迅传(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