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零七】
- 作者: 2855510
- 编辑:
- 来源: 会员中心
- 点击: 110
时间: 2025-08-25 09:11:30
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零七】
刀郎的第十六张专辑《山歌寥哉》(2023)
林志猛:刀郎早期的歌大多熟悉,但《罗刹海市》出来后才真正关注起来。刀郎前期的歌曲以情歌为主,更多涉及冰与火之间的情爱,但2020年的《如是我闻》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刀郎花了二十年来完成这张专辑,甚至在2013年隐退歌坛专心创作,开始关注世间每个人的情感,展现“人类的根本问题”。2020年后的四张专辑中,没有一首歌以个人名义抒发情感,而是转向他人和人类,展现人类的悲剧喜剧、美丑善恶,由内而外发生了转变,“爱欲”有了更高的上升。但他的音乐底色仍然是纯净、虔敬的,对于音乐是执着且纯粹的。例如他演唱《流浪生死的孩子》时,加入女声伴唱《地藏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从古到今,音律的创作都与宗教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如是我闻》用多种音乐调式唱诵《金刚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尝试。刀郎在《虞美人·故乡》中加入屈原的诗,以古风形式吟唱,《罗刹海市》更是融合了文学与哲学,与自己的艺术和洞见完美结合。《川江号子》也非常耐人寻味,有好几个戏剧性突转,从欢快到高亢再到柔和,最后又回到生命的搏击,可谓一波三折。我认为要想整体性地理解刀郎,不能单看某张专辑或某首歌曲,他的每张专辑都表现一类特定情感,只有看完整场演唱会,和乐队演奏结合起来看,才能感受其中的魅力。

刀郎(罗林)的第十四张专辑《如是我闻》(2020)
成玮:我认为刀郎这些年在演唱会形式比较质朴、坚持真唱等方面,有一以贯之的东西,但也有明显的变化。刀郎原先的音乐以新疆或西北音乐作为特色,后来融入苏州评弹、昆曲等,到《山歌寥哉》更是加入各地的山歌。不过我对于他一直借助不同地方的民族、民间音乐,来造成一种特色的创作方式,是不是特别有效的、好的方式,没太想明白。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刀郎以往每张专辑,融入的是某种单一地域曲风,比如新疆音乐或苏州评弹、昆曲等,歌词随之就会出现相关元素。比如新疆的“乌鲁木齐”“亚喀西”,苏州的古典、江南元素等。歌词和音乐是搭配的。但《山歌寥哉》中运用了各地的山歌,并没有统一的地方特色;歌词却以《聊斋志异》为主要骨架,有一种整体性,歌词和音乐相对脱离了,两者因此变得更加自由。

刀郎的第十三张专辑《弹词话本》(2020)
罗萌:三位能否谈谈新专辑《山歌寥哉》中印象最深刻的作品?
田艺苗:我认为《山歌寥哉》中的歌大多都比较相似。刀郎的许多歌都与《2002年的第一场雪》有着类似的曲调,因此虽然始终在创作,但传唱度高的歌不多。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形式。内容并不能表现音乐人的高度,但能否在音乐中找出新颖的、有意思的东西,这才是音乐人的关键能力。我是作曲系出身,一直以来都想找到民间音乐中最清新的、朴素的、有活力的东西,抓住并发扬,我认为这才是值得发展传承的。期待在刀郎的音乐中听到更细腻的情绪变化。
林志猛:我认为内容比形式重要,拍电视剧电影也是如此,剧本质量决定成败。当今流行的音乐中,能够像《罗刹海市》一样融合多个方面的歌曲极少,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改编《聊斋》故事以外,歌词中甚至提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山歌寥哉》这张专辑更关注善恶、强弱、理想、现实等根本性问题,这也是哲学从古至今关注的内容。现代性的基本表现是我们不再区分美丑善恶、好坏对错,甚至可能不再区分男女,取消价值判断而走向相对主义,让所谓古典的、美好的、真理性的东西都显得没有意义。因此在现代观念之下,重要的是重新探寻能够打动人心、激励人朝向高贵和美好的元素,音乐当然是重要的探索。《罗刹海市》之所以能有全球性的讨论,是因为它不仅限于个人的恩怨情仇,更涉及了人性根源。歌曲充满反讽诙谐,尤其在最后采用有喜剧色彩的唢呐,融合东北二人转、靠山调和雷鬼音乐,一方面有悲剧性色彩和苦中作乐之感,同时又有喜剧性意味。把民族乐器和西方乐调融合,既中西合璧,又古今交融,还要有高传唱度,这是很难做到的。这让我想到《礼记》中的《乐记》,“乐”能通伦理、政治,调和各种关系,“乐”体现天地之和,“乐至则无怨”。好的音乐能显得“情深而文明”“情见而义立”,以“德音”塑造人的心性和健康的政治。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也提到,音乐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对美的追求和节制意识,让人形成正确的苦乐感与和谐的灵魂,使情感得以纯化并朝向高贵。我们期待刀郎有更多的精品出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零六】
下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