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诗学》讲座
- 作者: 刘小枫
- 编辑:
- 来源: 未知
- 点击: 111
时间: 2010-09-30 16:58:32
亚里士多德《诗学》讲座(一)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本书的性质。这本书我的翻译是《论诗术》,为什么要翻成这样,以后再讲。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谈一下我们现在读书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大家都感觉到现在的大学教育的水平不如以前。原因有很多,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现在离经典的原著越来越远。至少是在60年代的时候,本科生进大学的时候,文科一进来都是读原著,由老师带着同学一起读原著,主要是老师要来讲解。而现在呢,我们一进来读的都是什么通史阿、概论阿,甚至到研究生的时候都还很难接触到原著。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我们学习的质量下降。我们现在要回到我们传统的读书习惯,本科一进来就应该读原著。可是原著如何来读呢?这就涉及到很多麻烦问题。我们就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例子来看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书,我们通常把它看作文艺理论或者是美学的名著。因此,只是在哲学系的美学专业和中文系的文艺理论专业才会去念它,其它专业根本不会去看。可是这本书呢,据劳特里奇的哲学史里面写亚里士多德的那章讲:如果按照我们现在对美学这一领域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任何著作好像都没有涉及这一题材。因此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以现在的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观点来衡量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说不通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我们觉得美学和文艺理论专业要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实是莫名其妙。而应该读的专业呢,又不去念它。究竟是哪一些我们现有的专业应该来念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第二个想谈的就是要进入一个古典的文本,必须从前人的注疏入手。这是进入任何古典文本的必由之路,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我们不可能直接来读论语或者庄子,必须要从整理出来的前人的注疏来理解。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智慧想得那样得高,我们必须借助那些前人,那些高人。因此我们要读《诗学》呢,首先要大致了解一下前人的注疏。前人的注疏要分两种,一种是古注,就好像我们说论语,从郑玄、黄侃一直到康有为都称之为古注。还有今人的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古注比较著名的是阿拉伯的两个,接下来是近代的。近代的有意大利的,接下来是莱辛的、基尔凯郭尔的等等。这些注疏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文化学术背景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如何来把握亚里士多德的原意?比如说在阿拉伯的解释中,他们就会把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看法和阿拉伯的诗歌的创作等等结合起来,这个跟我们中国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可是究竟应该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理解为什么样性质的一本书是一个基本的问题。不管你是不是把它和我们自己的文化处境结合起来,都先必须把作品的性质弄清楚。
最后,我们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就是要看一下西方的美学是怎么出现的?美学究竟涉及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这里面的关键点就是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我们先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性质看一下,再来看黑格尔的美学里面如何处理所谓的传统的艺术问题。由此可以看到现代和古代之间的关联及其差别。
接下来我们就先看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最基本的学问的系统(我们不能称之为体系)。要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书是什么样的性质,首先要了解这本书在他的整个的学问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这是对于有很多著作流传下来的任何一个大作家,我们必须首先加以了解的一个方面。如果一个作家只是留下一本书,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如果他留下了七八本书、三十本书,我们就要来注意这本书究竟在他整个系统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要定位,找准它的方位,这是进入的一个最具体的方面,也就是说从大的形式方面去看。昨天讲过,看一本书要从它的目录、篇章结构,这是它的地图,我们要找一个地方把这个地图摸清楚,篇章结构,它如何分章。如果是一个著作系统的话,我们就要看这部著作在它的整个写作系列里,包括时代,包括他的学问的安排等等等。就好像要了解柏拉图,我们就要大致了解一些编年啦、人物之间的关系啦等等。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写作系统就要从他的生平入手。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主要是学和教的一生。他的生平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之为“第一次雅典时期”:17岁的时候就进入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呆了二十年。不是说读书整整读了二十年,他属于品学兼优,很快就留校,然后升讲师、副教授,当了柏拉图的助理。柏拉图死后他就离开了雅典,在外面晃荡了十三年,干了很多事情,包括当太保。然后再回到雅典,自己办学园教书,一共是十一年。他在学园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就是三十年,读书十年,教书的时间二十年。因此他的作品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前学园时期和后学园时期。《诗学》通常被断定为是后学园时期的作品,就是他第二次回到雅典写的东西了,是比较成熟的时期的作品。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亚里士多德教学的方式,这个是很重要的,据说亚里士多德讲课和柏拉图讲课是不一样的。柏拉图的讲课是不对外的,他不开门办学,他只是对专业的学生上课,不给晚上比如说文凭班阿或者说是夜校班阿上课。亚里士多德不同。这反映出两个人对哲学的性质的看法不同。亚里士多德是早上给自己挑出来的学生上课,晚上对一般的爱好者公开讲课。所以我们讲亚里士多德要专门定在早上来讲,不然的话就是把我们的听众当成晚上的了。亚里士多德的讲课他没有大纲,他也不考试也不授学位。可是,他对早上自己挑出来的学生是有用意的。我们研究《论诗术》或《诗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询问这本书是为谁写的?他要教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在把握一本的书的意图的时候的一个很关键的位置。比如我们要了解柏拉图的书是为谁写的?他预想的读者是谁?这跟我们写论文一样,不言而喻,我们是给教授们、同事们写的,不是给报纸杂志写的。要是给报纸杂志写,你的文风和说话方式肯定会不一样的。这是最基本的一个预设或者说前提。
下一篇:国学舞蹈《弟子规》绽放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