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画
“界画”恐怕是国画中最需要严谨线描功夫的画种了,结构复杂,一丝不苟 ,非得宫廷的专业画师不可。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朝张择端
张择端是杰出的写生与构图的天才,他以熟练的线描技巧,将各式各样的人物、道具、场景的变化,巧妙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再现了当时宋朝都市“逼真”的生活情趣,这点是“写意”派画风所达不到的。

仕女图
对于传统的中国线描来讲,“粗细一致的线”才是最为主要的基本功。这张碑刻的仕女图,其线条首尾粗细一致、挺拔圆润,属“线描”标准的范本。
“界画”是指以描绘楼台、殿阁为主的建筑画,古代的这些建筑多用界尺来画,故称“界画”。
中国画是以题材进行分类:人物、山水、花鸟。美术史一般将“界画”归为“山水”画中。
最早的山水画首推隋朝的展子虔,他创“青绿山水”的先河。
唐朝的李思训,将青绿山水加金粉描线,改创为“金碧山水”。画面将楼台亭阁与山水、人物组合起来,于是历史上就第一次出现了“界画”。由于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法工整细密,又被称之为“工笔山水”。 “界画”属于工笔范畴。与工笔山水画风相对的是同期的吴道子,挥毫奔放,线的变化很大,被誉为“写意山水”。后人道: “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因此,从唐开始才有了工笔、写意之分。
自唐朝“界画”的兴起,到了五代时期得以发展,南北山水各派画家将建筑楼阁首次作为主体,而以山水为背景,人物为点缀的界面形式开始出现。尤其到了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界画”推向新的高峰,其画面构图严谨生动,街景、舟船、楼阁、城门等一环紧扣一环,场面宏大,形象构图起伏跌宕,堪称工笔画的极品。
“界画”由于建筑楼台的结构需要,描绘起来必须精细、工整、严谨,以至耗时,费心,因此受到了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派的抨击,将其品位加以降低。在明朝有人将国画分为十三科,界画只站在第十科。
“写意派”尊崇唐朝的王维为祖。宋朝的苏轼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将画面的诗、意境摆在了首位,称:匠人画“常形”,文人画“常理”。常形为:人、禽、宫室、器物等。常理为:山石、竹木、水波、烟云等。一个以“人造、世俗”的形象为多,另一个以“自然、虚无”的形象为主,其内涵一目了然。于是文人写意派的水墨画,作为国画的主流自宋朝始,一直延续到近代。5-3的仕女图,线条首尾粗细一致,挺拔圆润,属“线描”标准范本。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