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无诤臣诤友诤子:为何明君身边诤臣多?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28
时间: 2012-06-06 17:58:12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2010年7月29日B12版,作者:钟葵,原题:《人不可无诤臣诤友诤子》
尚贤篇
君子要纳谏,在用人方面不可不用敢提意见的诤臣。孔子认为,诤臣的有无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曾子全书·仲尼闲居篇》记载了孔子论述诤臣、诤友、诤子的一段话:
曾子曰:“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矣!是何言矣!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诤于父,臣不可以弗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不向父提意见不算孝子
孔子论述诤臣、诤友、诤子的观点是从曾子问孝道的问题引申出来的,曾子的问题是:当儿子的不管什么都听从父亲,算不算孝呢?孔子的回答很明确,如果父亲的指令符合正义之道,做儿子的当然要听从,但当父亲有不义的言行时,做儿子的一定要直言劝告,据理力争,使父亲改正错误。不管对不对都听父亲话的儿子,不能算是孝子。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孔子列举了古人必须有诤臣、诤友、诤子的事例。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认为,一个人地位越高,管辖的范围越大,所需要的诤臣就越多。身为天子必须要有诤臣七人,才能在治天下无道时“不失其天下”;身为诸侯必须有诤臣五人,才能在治国无方时“不失其国”,身为大夫必须有诤臣三人,才能在治家无道时“不失其家”。另外,身为士人必须有诤友,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声誉;做父亲的有诤子,才能避免做出不义的事情。
明君身边诤臣多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明君身边都有一批诤臣。刘邦有樊哙、张良、周昌、叔孙通等敢提意见的大臣。刘邦占领咸阳(今西安)后,曾想住在秦始皇的皇宫里面,把秦朝的财宝妇女据为己有。樊哙及时制止了他,樊哙说:“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张良也说:“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开明的刘邦接受了樊哙和张良的意见,马上还军霸上。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戚姬生赵王如意。刘邦觉得太子仁弱,而赵王很像自己,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周昌、叔孙通、张良等大臣先后多次进谏,后来张良又建议吕后请出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老先生出山辅佐太子,才使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