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艺

  • 作者: 本站编辑
  • 编辑:
  • 来源: 全息网
  • 点击: 58

时间: 2012-06-07 22:30:28

    文学大师沈从文在论述湘西苗族艺术时,列举了凤凰县的一件名叫“凤穿牡丹”的挑花绣品,他说:“其图案组织 的活泼、生动而又充满了一种创造性的大胆和天真,显然和山歌一样,是共同从一个古老传统人民艺术的土壤里发育成长的。这些花样虽完成 于19世纪,却和2000多年前楚文化中反映到彩绘漆器上和青铜镜子上的主题图案一脉相通。同样有青春生命的希望和欢乐情感在飞跃,在旋舞 ,并且充满一种明确而强烈的韵律节奏感。”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湘西州的民族工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充满楚文化与湘西巫傩文化的神 秘与浪漫,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具有奇特的风格与魅力。
    湘西州传统的民族工艺主要有织绣、银 饰、雕刻、剪纸、印染、编扎等六大类。织绣类有土家织锦、花带、挑花,苗家刺绣、打花;银饰的工艺精湛,品种繁多;雕刻类有木雕、石 雕、竹雕;剪纸以锉花为代表;印染类有印染、蜡染;编扎类有篾织、纸扎等。
    土家织锦  土家织 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称“土花布”、“土花铺盖”或“打花铺盖”,长期流传在素有“九溪十八峒”之称的酉水流域,是土家族 古老的手工工艺品。土家织锦产区主要分布在龙山县境洗车河流域。继龙山县苗儿滩镇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土家织锦之乡”称号后, 2006年龙山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 “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的称号。同年,土家织锦被列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史 书的记载来看,土家织锦工艺起源于商周,初雏于秦汉,成型于两晋,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发展于当代,沿着贾布、蓝干细布、娘子布 、苗锦、斑布、土锦、溪布、峒布、土绢的脉络发展为今天的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俗称“打花”、“打土花” ,通过采用 “通经断纬、断层挖花”的方式,凭着口传心授的“模仿记忆”,在原始的斜织机上反面挑织而成。其工艺流程包括纺线、染色、 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织十二道程序,可分“数纱花”、 “对斜”平纹素色和“上下斜”斜 纹彩色两大流派系列;传统织机为一种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筘、梭罗、踩棍、滚棒、篙筒、挑子、撑子、地桩 、布鸽(鱼儿)组成,俗称大机头、小机头。其原料均用野生的红花、乌莓、栀子、姜黄、蓝靛、土红、五倍子等天然染料制成;图案取材于植 物、动物、天象、地舆、用品、字、勾、民俗物像等。传承至今,仅龙山县就有传统图案纹样220多种,织机3800台,织锦艺人4000人。土家织 锦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及一代又一代民间织锦女为土家织锦工艺传承、技艺提升、市场开拓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土 家织锦已远销英国、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赞比亚、俄罗斯等国家。
    挑  花  挑 花,土家族俗称“十字绣”,苗族俗称“挑纱”或“数纱”,是深受湘西土家族、苗族妇女喜爱的一种传统工艺。挑花的生产工艺颇为简单, 不用织机,直接在直纹平布上按其经纬十字交点布局挑绣。
    挑花的选料用线单纯朴素,其布料多为白色、青色 或蓝色的家织直纹平布,挑花线可棉可丝,常用青色、蓝色、红色或黛绿色。有的白布做底,上用青线挑绣图案,或青布为底,白线挑花,其 效果黑白分明、图案醒目;有的用蓝色或青色的布料做底,用红色或绿色线挑花于上,给人一种自然和谐、凝重深沉的美感。
    挑花的工具仅为一根绣花针。其针法即用绣针穿绣线在布底上挑出相互对称的十字形针迹,并由若干十字形针 迹排列组合成各种图案、花纹
9 7 3 1 8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民族舞蹈

下一篇:中国凤凰苗族银饰节剪影





相关内容

元宵节游玩攻略:赏灯观月猜灯谜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2018-03-02
元宵节游玩攻略:赏灯观月猜灯谜
2017年郑州古玩城新春庙会开幕

新春庙会、腊八祈福,在我国民…

2017-01-07
2017年郑州古玩城新春庙会开幕
浙江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

2015-12-28
浙江海宁皮影戏
北京的皮影戏

自元、明、清建都于北京后,使…

2015-12-28
北京的皮影戏
陕西地区的皮影戏艺术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民族…

2015-12-28
陕西地区的皮影戏艺术
《少儿画苑》公众号

《少儿画苑》公众号